对子女带薪护理父母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热点概述


子女带薪护理——北京正研究居家养老子女带薪护理政策,年内出台管理办法。据介绍,居家养老子女带薪护理主要针对有困难的失能、失智老人,预计有60万人左右。今后政府将出钱“聘请”子女在家照顾老人,既能弥补养老护理员的数量不足,又能满足失能老人的情感需求。

相关评论


有网民质疑,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应将亲情“金钱化”。

@鲁毅妈咪:子女照顾老人补助工资(300--400元)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给一些自私自利的人,虑报实情给国家增加一笔负担和损失!

@梦里寻花:政府的这一举措只适合孤寡老人,有儿有女的应排除在外,赡养老人这是子女的义务,不需要政府用钱来鼓励。若是开此先例只怕以后不孝顺的人就更多了,到时候政府就会为自己做的这个荒唐的决定而烦恼。

也有网民认为,政府“聘用”子女养老实是变相购买公共服务,这是双赢之举。

网民“屈正州”:我国业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破解养老难题,考验着政府的责任和智慧。将“聘子女养老”作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一种特例,体现出北京市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一人留:按目前的形势来看,实行此种方式还是挺好的。一是解决了老人护理问题;二是护理者有一定的报酬;三是在于亲人护理,被护理者心情舒畅。南京民政这一成功做法建议应该在全国推广。

网民“肥水养花”:挺好一件事!就是感觉补助工资额定得有点低了,给人一种“象征性补助”的味道,好像政府在对待这件事上还是有点不是太那么理直气壮的感觉!

模拟题


北京正研究居家养老子女带薪护理政策,今后政府将出钱“聘请”子女在家照顾老人。社会上对这一政策褒贬不一,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一重要部署,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据统计,我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已愈3300万,这个群体正面临着物质匮乏和精神空虚的双重困境,生存状态令人堪忧。特别是,我国目前的公共养老机构明显供不应求,因此,全面推行居家养老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北京等地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子女带薪护理父母”的相关政策,对于这一创新政策,我们应该给予理性的认识。

一方面,这一政策的推出对解决老年群体的“双重困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北京立法明确子女赡养义务,政府为子女护理父母“埋单”,既是对亲情的一种呵护,也是对居家养老模式的一种丰富和创新。这一举措的出发点,是以政府向子女“采购”服务的方式,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同时解决养老资源缺口大的社会问题。

构建契约化、民营化的养老服务链条,既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创举,也是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拓展。以国际惯例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就已将“政府购买服务”纳入公共服务。“子女带薪在家护理父母”其实也是一种市场化养老服务,真正是一举多赢的必然选择。因此,子女带薪护理父母,是公共养老有益补充。

不过,“子女带薪护理父母”同样面临多重拷问。

一方面,现阶段政府的补贴金额和力度普遍不够,对在家照料父母子女的补贴更多体现的是“象征性”奖励,产生的效果可能是比较有限的。

另一方面,辞职在家的子女,亦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非议和不解。

事实上,子女赡养父母,既是家庭责任,也是法律义务。而赡养父母,既包括物质赡养,又包括精神赡养,更包括照顾卧床不起的老人。子女照料父母,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付出,是感恩和孝心的一种自然表达,维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融合。而政府的补贴可能也会产生一种不良的价值导向。

第一,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实施居家养老,需要公共服务和子女亲情形成合力。

首先,地方政府应将公共养老服务及有限财力,用于完善社区养老设施配套建设,强化社区公共医疗服务,落实老年人相关补贴制度,着重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问题。

同时,开展亲情服务活动,鼓励子女照料父母,有效地整合社会爱心资源,将护理员、志愿者、子女、老人等多方有机融合,逐步打造以亲情服务为基调,以快乐养老为目标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

第二,政府和媒体也要引导社会转变养老观念,更加理性的认识这一创新尝试。

要让民众认识到不是鼓励“赡养父母还得先给孩子钱”这样的观念,只是政府对在家护理老人的子女的一点补贴,与孝顺父母的传统不冲突。

做好养老服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积极开展应对老龄化行动”的精神,我们将更加突出养老服务工作重点,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发挥好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在促进养老服务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