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不小心暴露在太空中,最多能活几分钟?

宇航员在太空工作遭遇事故的案例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生过,但在好莱坞大片中已经不止一次的出现在银幕上,比如《地心引力》一开始就给大家上了一个宇航员在航天飞机的舱外工作时,突然被两颗卫星相撞的碎片雨给撞击了,遭遇瞬间,相对速度每秒数千米的直接将航天飞机和舱外工作的宇航员打成了筛子!

在这种条件下也许被直接击中是最人道的方式,毕竟因宇航服破裂暴露在太空中这种死法实在太惨烈,如果有得选那肯定是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了!但在世界航天史上类似的案例还真发生过,不过不是轨道上,而是在返回状态!

前苏联联盟11号宇宙飞船的不归路

联盟11号是前苏联第三代宇宙飞船,与现在往返国际空间站的的联盟飞船同属一个联盟系。11号是在1971年6月6日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的,首次实现了与礼炮号空间站对接,并且转移宇航员成功。6月30日完成了一系列任务的联盟11号开始脱离轨道,重返地球。过程一切顺利,但在返回途中失去联系,不过飞船还是顺利降落地面,但当地面工作人员打开舱门时,发现三位宇航员却已经遇难!

事后查明在返回途中,飞船与返回舱分离时原本依次起爆的爆炸螺栓同时爆炸,震动导致返回舱压力阀门被震开,导致舱内气体泄漏,舱内压力迅速下降,不到一分钟小小的返回舱内压力与太空无疑!而人体在几近真空的状态下,大约只能坚持约30S,之后就会失去知觉!而从近地轨道返回地面全程时间长达十几分钟,实在难以想象联盟11号宇航员那绝望而又无助的寻找泄漏点最终昏迷死亡的过程。

联盟11号事故的原因是火工产品故障导致的,但真正背后的原因却是美苏太空争霸时急功近利的心态,联盟号设计只有两位宇航员,但因登月失败的前苏联想在空间站上扭转面子,结果将2个位置的联盟11号塞进了三名宇航员,导致十分拥挤而无法穿上宇航服!

之后所有的宇宙飞船在升空和返航状态时都必须着舱内宇航服,就是联盟11号给大家的经验与教训,从背后我们也可以知道,航空或者航天史上每一条冷冰冰的规定背后,都有着血淋淋的历史在警告大家,绝对不要忽视规定!

人体暴露在太空中风险有多大?

记得有一部日本动画片《太空堡垒》,情节比较离奇我们就不多说了,但里面说的一种外星人可以暴露在太空环境下短时间生存!当然以我们人体的血肉之躯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和人类的生理过程是相关的!当然影视作品中也给了我们很多错误的导向,比如:

人体暴露在太空中会迅速结冰吗?

这是大家的第一印象,从理论上来看确实有可能,而很多朋友则误解太空很冷,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有可能会结冰是一位水在真空状态下沸腾蒸发带走了大量的热而导致结冰,并不是因为太空冷!因为真空状态下没有传导,没有对流,只有辐射,而辐射带走热量的速度并没有对流和传导来得更迅速。而人体并不都是水分,因此结冰的过程要比影视作品中慢得多,甚至都看不到结冰过程。

在太空中人会以哪种方式终结?

减压是造成人体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一个大气压下,人体内外压力是一致的,饱和潜水后需要长时间的减压过程就是因为人体在高压下溶解了大量的气体,如果突然恢复到常压,那么就会得减压病!人体从一个大气压突然到真空中,遭遇的问题比饱和潜水的减压条件更恶劣!

首先肺部和消化道中的气体会膨胀,就像探空氦气球在地面填充时并没有充满气球,但在高空中逐渐会充盈整个球体,简单的说人体内部会形成气球膨胀效应,肺部可能会破裂大出血,血液中的气体会析出导致失明、毛细血管会破裂,皮肤可能会成为蓝紫色!

准备前往超高空的氦气球

地面完全充气的低空气球

但这些过程并不会在瞬间发生,而是会经历一个过程,上文有说明在30S之内人体可能会昏迷,几分钟后可能就会进入不可逆的死亡状态,但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常压仍然是有救的,以下是几个案例,供参考:

1960年《航空周刊与空间技术》报道了一起人体暴露在超低压下的事件,在31.4千米高空气球吊舱中飞行员准备跳伞工作时,右手的手套加压装置出了问题,但飞行员当时决定继续执行任务,后果是手很痛并且随后失去知觉,不过跳伞下降到低海拔时手恢复了正常状态。

1965年,在NASA的载人航天器中心一次真空试验时宇航服泄漏事故的过程我们也可以作为参考,宇航员能保持清醒的极限时间是14秒,此后重新开始加压,宇航员恢复知觉,据当事者描述:

能感觉空气泄漏并听到泄漏声音

昏迷前最后的记忆是舌尖上的体液开始沸腾

当然加压后宇航员恢复状态,并没有特别不良影响!

德州布鲁克斯空军基地1965年对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人体结构类似的黑猩猩最高存活记录是3分钟,即在3分钟内恢复常压仍然可以被抢救回来!但这是身体强壮的黑猩猩,而人类估计时间会更短。

到底人体能在太空中坚持多久?这并没有一个定论,因为没有人敢于真正尝试,而我们有的也是一些案例和动物实验记录,希望能给各位参考,另外我们也祝愿人类在飞向宇宙的道路上少一些事故,多一些成功,希望再也不会听到令人伤心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