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下面有什么?为什么人类能飞上月球,却钻不穿地底?

虽然我们不能否定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人类的确是宇宙空间中孤独存在的高智慧生命。从食物都无法自给自足的时期,演变到如今可以通过科学手段登陆月球,不得不说,人类的进化是迅速而强大的。但是,一定有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疑惑:既然人类都已经可以飞上天际,甚至在其他星球上行走,那为什么没有人能够将地球的地下钻穿?

那么,地球的下面到底都有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人类和其他有机生命的主要活动场所,到底在地球的哪个构成部分。事实上,这个特殊的位置就是地球的表层,也就是所谓的地壳之上的部分。而其外部的高低起伏,则说明了其本身不均匀的厚度特征。这个由许多断裂、且大小不等的块体所构成的部分,便是所有人生存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

比如,海洋区域的地壳总是处于5到10公里左右,而大家熟悉的青藏高原就不一样了,那里拥有65公里以上的地壳后厚度,这个值达到了海洋地壳厚度的6倍左右。那么,接下来就是大家关注的地球之下的部分,也就是地球的下面都有些什么!若简单地从内部结构来看,地球就像是一个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球层组成的球体一般。

而从地表往下的先后顺序(除去地壳地部分)则分别是:上地幔和下地幔(被称为外过渡层的)、外地核(液态层)、过渡层(内过渡层)、内地核(地核)。我们可以从数字来感知一下,这些不同部分在地球中的大小,并通过各自的特点来了解它们具有哪些特有的属性。科学家们将占据地球总体积大约82.3%、地球总质量67.8%左右、厚度大约2850千米、位于地球 “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幔。

组成物质主要是固态形态的地幔,又被科学家们以地震波的次级不连续面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平均密度3.5g/cm?的上地幔,以及平均密度为5.1g/cm?的下地幔。上下地冕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其组成物质的化学成分变化上,比如,含铁量的增加。并且,由于深度的增加,导致了压力的同步增加,与此同时,还让下层物质的波速和密度值都被提升了。

而地球的核心部分地核,则位于地球结构组成的最内部,它的物质组成主要是铁和镍元素。地核的半径大约在3470千米左右,同时这也是温度特别高、并达到了4000到6800℃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地球的整体质量中,地核的占比达到了31.5%左右,而体积却大约只有地球总体积的16.2%。

我们可以直接从其质量占比和体积占比之间的不对等,从而发现地核物质具有较大的平均密度,而实际数据值也的确达到了每立方厘米10.7克左右。虽然,地球内核的物质构成至今仍然存在不少争议,但大家更普遍的认为它的主要构成物质是铁和镍,而地球内核与外核的分界面位置则大约在5155千米处。

正如地幔一样,地核其实也被划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这两个大的部分。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一组数字来对它们进行说明(皆为大概数据):内地核的平均密度是12.9克/立方厘米,外地核的平均密度是10.5克/立方厘米;内地核的厚度值为1216千米,外地核的厚度值为1742千米;外地核的物质主要呈现为液态,而内地核的主要成分则是铁这样的重金属。

现在,我们已经对地球下面有什么,以及它们的物质构成有了基本了解。至此,大家应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人类至今都无法将地球钻穿。地球内部的构成太过复杂,不管是物质的硬度、温度,还是这个深度本身,都让我们难以施行这样的重大举措。并且,就我们目前的科学技术来说,也难以制造出一个可以完成这件事的工具。所以,就让我们将时间更多的花在宇宙的探索中吧,毕竟,即便我们真的将地球钻穿,也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甚至还可能会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

作者:石兰(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