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部长和参谋长为什么同时看好巴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的参战,加速战争了的进程,也让“渴望战争和荣誉”的巴顿领略了战争带给自己的荣耀和快感。更让他高兴的是,他组建了美国第一个坦克学校,并率领第一支坦克旅参加作战,并取得了辉煌战绩。

1918年11月一战结束,这让巴顿意犹未尽的同时,庆幸自己能够赶上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尤其是结识了潘兴、马歇尔、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等人,他们很欣赏巴顿的军事才能和个性,也为巴顿未来的军事生涯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现实”的美国人,开始放弃军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伤害是空前绝后的。尽管美国人大发战争财,并最后参战捞取了许多利益,但战争的残酷和人员伤亡,还是让国内的和平主义者占了上风,军队要大规模裁军,缩小规模。战争刚结束几天,军人就成了“负担”。

首先,陆军受到了的冲击最大。由鼎盛时期的150万部队缩减为12.5万人,绝大多数军官恢复了平时的永久军衔,陆军参谋长由上将降为少将,巴顿也由上校降为少校,几千名陆军军官被宣布退役。

其次,作为新生的兵种——坦克部队更是被“打回了原形”。按照《国防法案》的规定,坦克配属步兵,不再是独立军种,被分配给各个步兵师。同时,坦克的研发经费也就此一笔勾销。巴顿十分伤心,不过好在他又回到了骑兵部队。

更让巴顿接受不了的是,前几个月,军人还是人们崇拜和赞扬的勇士,现如今却成了嘲弄讽刺的“废物”。“现实”的美国人要求政府远离战争,不要介入欧洲事务,他们对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兴趣不大,只想过平和、富足的生活。

巴顿开始总结一战时坦克作战的经验教训,他将法式、英式坦克和美国研制的坦克集中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并按照自己的实践心得进行大胆的实验和改革创新,如:在坦克中增添通讯装置,改善炮塔射击技术等等。

甚至自己出钱研制新式坦克,并请来陆军的高官一起观看他的研究成果。尽管巴顿研制的坦克时速高达48公里/小时,但丝毫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反倒是俄国人将这些技术买走,成为苏军在未来战争中的主战坦克。

随后的日子里,读书、深造、交际是巴顿的最爱。

1920年,巴顿离开了他一手创建的坦克部队,又回到了他熟知的骑兵部队。他深爱的马球运动,是弥补他内心空虚的最好方法。在战后的15年里,军衔没有任何变化,而马球技能却突飞猛进,一度担任陆军马球队队长一职。

闲暇之余,读书是巴顿进行思考的重要方式,军人的敏感性让他念念不忘坦克在未来战争的决定性作用,市面上有关坦克技术的书都是他收集的重点。然而,读书和自学并不能紧跟军事变革的步伐,他要去军校深造,在那里的生活更充实。

他先后去赖利堡骑兵学校、利文沃斯指挥学院、华盛顿陆军大学深造和进修。他尤其喜欢军事历史课,拿破仑的战术特点对巴顿的影响很大。当然,军校的学习让他十分清楚未来的战争将是一个崭新的装甲时代,尽管他割舍不去对骑兵的感情。

当然,巴顿也喜欢交际。在他看来,这是让权贵高官们认识自己、重用自己的最好方式。尽管他不善于左右逢源,得罪了一些人,但也结交了一批有本事、有才华的人,如:史汀生,尤其与老朋友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等人保持着亲密的联系。

1935年巴顿被晋升为中校,这是战后15年的第一次晋升。常年的机关工作让巴顿感觉在军界已无太大作为,萌生退意。然而,欧、亚两大洲形势的恶化,让为之担心的人开始紧张起来,尤其是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进军莱茵区,支持西班牙内战。让巴顿嗅到了战争的气息。

1938年巴顿被晋升为上校,任骑兵团团长,他十分高兴,不仅是因为升职,而是他将接收一支真正的野战部队,这说明他极有可能再次参战。他开始关注欧洲局势,尤其是西班牙内战,德军的坦克和飞机显示出强大的威力,让他很震惊。

于是,他设法收集德国新生代将领和军事专家的著作和文章,开始潜心研究其战术特点,并在骑兵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他的严格管理和全新的训练方法却招致许多人的反感。就在这时,一直命令将巴顿调往迈尔堡任要塞司令。

马歇尔的“良苦用心”。

这一“莫名其妙”的调令让巴顿很生气。大战在即,离开战备部队,去任一个闲职,这是他无法接受的,也是无法理解的。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离奇调动的背后,竟是时任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的良苦用心。

首先,马歇尔接任临时陆军参谋长一职时,欧洲和亚洲已是狼烟四起、战事不断。但是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似乎并不关心紧张的世界格局。这让马歇尔等一些有识之士甚为担忧,他要为可能爆发的战争,收拢一些军事人才,巴顿就是其中之一。

其次,尽管按照马歇尔选人的标准,巴顿显然是超龄了,但他对巴顿可是另眼相待。他们俩人相识于一战,虽然打交道不多,但巴顿的坦克部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53岁的巴顿依然“宝刀未老”,充满着和年轻人一样的朝气。

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战争迫切需要美军尽快实现机械化,尤其是要有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坦克部队,而巴顿是军中优秀的坦克手,又是杰出的战术专家,他对坦克的运用原则和战术思想在美军中无人能及,他是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

尽管他脾气古怪、粗鲁、说话欠考虑,但马歇尔还是出于重用巴顿的想法,将其调往迈尔堡——陆军参谋部所在地,为的就是“把他调的近一点,可以随时召唤他”。这也成为巴顿后半生的重大转折点,他将再一次创造一个属于巴顿的神话。

当然,重用巴顿的事情上,也离不开时任陆军部长的史汀生。他们俩家是很好的朋友,但更关键的还是巴顿的才能和干劲,让史汀生在国家用人之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所以,人脉固然重要,但实力决定一切。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巴顿》、《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