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有一家拜占庭博物馆,面积不大,当天游客稀少。这里的文物与古希腊时期相比,艺术风格迥异,让人真不敢相信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展品内容许多都是宗教题材,人物表情木讷,比较沉闷。在艺术类型上,出现了大型木板绘画,这是古希腊所没有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拜占庭的名气远不如古希腊和古罗马,但在强盛的时候,也是四周穷邻居们学习的榜样。
我长期对希腊的完整历史没有一个连续的概念,对古希腊也一知半解,至于古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和希腊的关系则非常零乱。后来才知道,这块土地在希腊化时代以后几易其主,丧失了单独存在的资格,因此在历史中只能和其他地区混合,作为一个较大的整体出现。罗马帝国解体后,东罗马帝国依然自称是“罗马帝国”,国民还自称为“罗马人”。如果被称为“希腊人”,则是一种侮辱,代表着原始和愚昧。由于君士坦丁堡所处位置在古希腊时代是拜占庭城邦,所以17世纪以后,史学家为了和罗马帝国及神圣罗马帝国做出区别,习惯上将东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亡于1453年。如果从罗马帝国395年解体算起,存续达千年以上,要是再加上罗马帝国,更了不得。解体之时,东罗马帝国实力已超过西罗马帝国。外族入侵过程中,东罗马力求自保,其雄厚的财力和充足的兵源,确保帝国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害,从此开始独立发展,走上了与西欧不同的道路。基督教中的东正教在拜占庭拥有崇高地位,但教权始终置于君权之下,没有获得更多的世俗权力。帝国的法律和政府机构基本照旧,帝位沿用世袭制;文化方面已经找不到古希腊的影子,但是至少官方语言是希腊语。因此,古希腊的遗风虽然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但是很多学术经典却被继承下来。
拜占庭皇帝们的理想是如何收复西面的领土,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查士丁尼大帝(527~565在位)是拜占庭历史中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是最接近这一理想的人。他出兵西征,收复北非和意大利,连西班牙也占领了一半,几乎将地中海变成帝国的内海,但难以维持。在他去世后不久,外族反扑,西部的疆域被迫收缩。此时东面的对手波斯萨珊王朝也乘势进攻,占领了叙利亚。伊斯兰世界兴起,拜占庭的疆域迅速缩小。尤其642年失去粮仓埃及后,也就失去了当帝国的资格,只能凭借地缘优势存活。到了8世纪,拜占庭的领土只剩下巴尔干、小亚细亚及小部分意大利。拜占庭随后迎来了两个世纪左右的小复兴,面积又有所扩大。在此期间,拜占庭还做了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事,和神圣罗马帝国几乎同时向东欧方向扩张,将该地区的斯拉夫人引入文明的轨道。后来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主要接受了东正教,西斯拉夫人则主要接受了天主教。
《查士丁尼及其随从》,6世纪,当时绘画还缺乏透视技巧,脚部显得很怪异。
十字军东征之后,拜占庭的日子更加一年不如一年。领土被多方逐渐蚕食,几度甚至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孤城一座,但它就是能够苟延残喘,衰而不亡。一直挺到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完成了最后一击。临终前的几十年,拜占庭向西方求救,希望能看在上帝的份上伸手相助,西方也曾组织小规模的十字军来帮忙,但是无济于事。营造千余年的君士坦丁堡城墙依然坚固,可是奥斯曼人已经拥有大炮,轰开城墙,一切终于结束。罗马帝国的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天际,古希腊地区又有了新的统治者。
拜占庭走向衰落的过程中,不仅遭受来自穆斯林的进攻,十字军东征也非常重要。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发生的重要事件,持续近二百年(1096~1270)。也有观点将其下限延至1492年西班牙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胜利。因为每名战士都可以佩戴十字,十字军故此得名。
当时的天主教世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口增加非常显著,结果造成社会各阶层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由于长子继承制的实行,没落贵族增多;教会发展,获得闲职的教士增多;粮食生产提高,平民、农奴也增多。但是,资源财富的增长没有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土地明显不够用了。要是不能以内战方式解决矛盾,最好是进行对外侵略,因此拉丁世界上下都在寻觅扩张的战机。
而在此时,伊斯兰世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阿拔斯王朝的鼎盛时期仅保持在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其后许多地区建立的小王朝逐渐削弱了中央集权。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虽然还有名义上的统治权,但实际控制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不仅如此,这时军政大权旁落,哈里发的废立已经任由军事强人操纵,连哈里发也渐渐变得有名无实。1055年中亚地区新崛起的一支突厥部落塞尔柱人攻入巴格达,取得统治权,建立了塞尔柱王朝(1037~1194)。其领袖被哈里发赐予“苏丹”称号,同时又剥夺了哈里发的世俗权力,但是并未灭亡阿拔斯王朝。
塞尔柱人没有止步,继续攻占小亚细亚,直接威胁到君士坦丁堡。天主教和东正教虽然已经决裂,拜占庭帝国和拉丁世界的关系也不好,但是面对威胁,拜占庭皇帝迫于无奈,于1095年写信向教皇求救,希望能够派兵帮助东方的基督徒。拜占庭的求救正中教皇乌尔班二世下怀,不过帮助拜占庭抗击塞尔柱人,这个理由太世俗,号召力不强。经过深思熟虑,教皇在法国克勒芒召开的宗教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拯救圣地演说:
……本着主赐予我的权柄,我郑重宣布:凡参加东征的人,他们死后的灵魂将直接升入天堂,不必在炼狱中经受煎熬;无力偿还债务的农民和城市的贫民,可免付欠债利息,出征超过一年的可免纳赋税;凡动身前往的人,假如在途中,不论在陆地或海上,或在反异教徒的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他们的罪过将在那一瞬间获得赦免,并得到天国永不朽灭的荣耀。向着东方出发吧,不要犹豫,不要彷徨,为荣耀我主,去吧,把十字架染红,作为你们的徽号,你们就是十字军,主会保佑你们战无不胜!……
进行圣战、解放耶路撒冷、赶走残暴的异教徒,有了这些振奋人心的口号,用上帝的名义就掩盖了所有的经济、军事、政治目的。
对于当时的基督徒来说,要想表达对上帝的最高敬意,并不是去罗马争取觐见教皇,而是前往耶路撒冷完成一次朝圣之旅。一些人不管最终是否真实到过圣城,回到故乡后,只要能把过程讲得圆满完整,往往都能成为当地的精神领袖,越是偏远的小地方越是如此,因为圣城的光环能笼罩其一生。但是,去圣城朝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塞尔柱人占领耶路撒冷及西亚地区后,就更加困难和危险了。
现在在教皇的领导下,如果东征成功,险途变坦途,不仅功德无量,而且个人也能顺带完成朝圣,更别说还有那么多教皇承诺的超额奖励了。所以动员令非常有效,十字军迅速组建起来。领军人物是几位有雄心和财力的封建主,主力由欧洲骑士阶层构成。骑士阶层是欧洲中世纪形成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关于他们的各种浪漫故事和文学演绎有时会模糊历史的原貌。骑士主要由没落贵族和没有继承权的贵族子弟构成,尽管有贵族头衔,却很少有自己的领地。他们依附于领主,是一群自配装备的职业军人,靠战争建功立业。基于对财富和荣誉的追求,再加上宗教信仰,骑士与教廷的主张一拍即合。普通十字军战士由怀揣各种梦想的农民和平民组成,他们大多数人除了圣城这个概念之外,对于耶路撒冷一无所知。1096年开始第一次东征,十字军和拜占庭结成同盟,但因战略目标不同,很快决裂。1099年,十字军经过艰苦战斗,攻下耶路撒冷。战士们大肆庆祝,烧杀抢掠,穆斯林和犹太人都未能幸免。随后,十字军在地中海东岸还顺路建立了几个十字军国家。
十字军东征时期,医院骑士团在叙利亚改造的城堡。
第一次东征的丰硕战果让拉丁世界感到振奋,所以当穆斯林反攻后,又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八次。经过近二百年的战争,人们的宗教热情已被耗尽,战果越来越少,消耗越来越大。从地缘角度来看,由于维持成本太高,当时的基督教世界很难长期占有耶路撒冷。东征终于停止了,一切都似乎回到了原点,但是这段时光注定不会虚度,一切又肯定发生了变化。
最倒霉的是拜占庭帝国。自己请来的十字军有好几次都充当了侵略者,洗劫君士坦丁堡,控制皇帝的废立,妄图合并东正教,欺压残害东正教徒……下手比穆斯林还狠,根本看不出同是上帝子民的亲密关系。相反,伊斯兰世界遭受的损失较小,为齐心协力对付十字军,还出现过萨拉丁(1138~1193)这样的英雄人物。他顺势推翻法蒂玛王朝,建立阿尤布王朝(1171~1250),带领埃及地区重归逊尼派阵营,并夺回被基督徒占领多年的圣城。可一旦十字军威胁减少,伊斯兰内部的战乱又重新开始,埃及地区后被马穆鲁克王朝(1250~1517)取代。在西亚,1194年塞尔柱王朝被中亚的花剌子模王朝消灭,而花剌子模在1231年又被蒙古人灭亡。随后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军西征,1258年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灭亡阿拔斯王朝,建立伊利汗国(1256~1335),混乱局面才渐渐结束。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双方基本战平,1192年狮心王理查与萨拉丁达成停战协议后撤兵。
十字军东征不仅暴露了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的长期不和,也将基督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矛盾引向深入,妖魔化对方的同时频频举起圣战的大旗。后来多少人不断感慨,同源的宗教为什么不能平息纷争?宗教的宽容难道只是表面文章?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有人言必称上帝,有人言必称真主。而要调和这两位的关系,在宗教层面无解。
十字军东征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远不如塞尔柱人和蒙古人的西征。不过虽然战火在外,东征却对天主教世界影响更大。从短期看,欧洲的生产情况并没有大的改观,主要是政治格局改变了。十字军东征前期均由教廷主导,因一次意外,后期主要换成由世俗君主主导。这一变化发生在第四次东征期间,其过程很有意思。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1~1204)的发起者是英诺森三世,历史上最强势的教皇。军队决定在威尼斯集结,乘船走水路先击败阿尤布王朝,然后去解放圣城耶路撒冷。因为高估了军队人数,战船租多了,这意味着要多付钱。威尼斯共和国的领导人提出要求,只要十字军帮助他们夺回多年前被匈牙利王国占领的亚得里亚海东岸的扎达尔港,就可以免除部分租费。十字军欣然同意,于1202年攻占扎达尔,并交给了威尼斯人。英诺森三世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对十字军下了绝罚令。因为攻击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国家,有违组建十字军的初衷和教皇的权威。
尽管免除了部分债务,但是十字军依然无法支付远征的费用,而威尼斯人也不太愿意去攻击与自己贸易往来频繁的埃及,更不愿意亚历山大港受到战火摧残。此时,因拜占庭皇位之争出走的一位皇子向十字军许诺,如果能帮助他的父亲重夺皇位,他将付给十字军相当于欠款额数倍的酬金。十字军将领经过商议,认为收益大于风险,又欣然同意,这意味着放弃了占领圣城的初衷。东征计划从消灭异教徒最终变成了劫掠同样信奉上帝的基督徒。
十字军渡过爱琴海,围攻君士坦丁堡取得胜利,将皇子和他的父亲立为共治皇帝(这种父子组合类似中国太上皇和皇帝的关系,另外还有兄弟组合等形式)。但是,拜占庭皇帝却没能付给足额酬金,反而引发乱局,先后死去。十字军清楚酬金无法得到满足后,面对君士坦丁堡的富庶与繁华,露出本性,变本加厉地烧杀抢掠,各种真假难辨的圣人遗物最受青睐。多数将士都捞得盆满钵满,衣锦还乡。同行的威尼斯人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还侵占了拜占庭的领土。血腥过后,十字军在此建立拉丁国家,拜占庭皇帝几十年后才在热那亚人的帮助下复国。
《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德拉克洛瓦,19世纪。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极富戏剧性,教皇、封建贵族、军人、商人在盟友、掮客、对手多种角色间来回互换,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评判他们都是唯利是图之人,并不为过,但也太过简单。类型相同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中似乎没有,而同样的故事在中世纪前期似乎也已成绝响。其中一个重要差别是商人集团作为一个重要角色,从始至终全程参与,并且军事行动必须尊重和保护商业利益。所以十字军东征除了减少人口、缓解社会矛盾、提升君权地位之外,另一重要成果是再次强劲激活地中海经济,恢复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商业传统。而历史曾多次表明,地中海的商业游戏规则中具有某种神奇的能量。
剥掉圣战的光环,十字军东征是欧洲再次崛起前的先兆。尽管扩张行动不尽如人意,只能伺机东山再起;但意外收获是开阔了眼界,增加了交流,并引进了部份东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将在拉丁世界失传的古希腊、古罗马学术文化经典,以及伊斯兰世界的学术成果悉数带回。对于当时封闭晦暗的西欧来说,这些无异于一股清风徐来。一些人开始掀起数百年的翻译浪潮,开始学习耶稣诞生之前的知识,开始修正上帝创造的完美世界,而教皇及每名十字军战士在行动之初都绝对料想不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油画:返回的十字军。德国莱辛(1835)
作者: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