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湖周围那些类似环状的形态,与星球上的氮气爆炸有何关联?

泰坦是土星卫星中最大的一颗,也是除了地球以外、太阳系中唯一表面拥有液体的星球。当然,泰坦的液体是甲烷和乙烷,与我们地球上流动的液态水有所不同。正是因为这些碳氢化合物本身的沸点极低,才导致了寒冷的泰坦也可保持这样的液态特征,而这些碳氢化合物便是泰坦的天气系统基础。迄今为止,仅在泰坦的极地区域,科学家们就已经发现了650个这样的碳氢化合物湖泊,关于这些湖泊的确切性质仍存在诸多疑惑。尤其是那些周围具有类似环状形态的湖泊,突起的轮廓甚至高达数百英尺,这样陡峭的包围结构就像壁垒一般,而这些湖泊的来源,却与星球上的氮气爆炸事件密切相关。

性质不明确的泰坦湖泊

科学家们将泰坦的湖泊简单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主要是依据这些湖泊的尺寸范围,其中那些较大且具有明显边界的湖泊,我们可以通过甲烷来解释。它们跟我们地球上的科斯特湖有一些类似,弱酸能够吞噬像石灰石这样的可溶性岩石,当水填满这些空洞之后导致了湖泊的形成。同理,泰坦的这些湖泊,也可能形成于液态甲烷对积岩中有机化合物和冰的溶解,当然,这样的解释并不适用于泰坦的所有湖泊。在那些面积小到只有几十英里的湖泊中,大部分都具有平坦的湖面和锋利的边缘,深度可达到600米左右,窄外缘也可保持在一千米左右的宽度。

但是,其中也不乏许多被陡峭边缘包围的湖泊,远高于海平面、甚至像内陆延伸十公里以上,形成了类似环状的形态。但这些湖泊周围存在的特征,以及自身的形成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熔岩过程和边缘的上升需要不同的方式进行作用。而这样的形态其实和爆炸所遗留的“坑状残余”更加匹配,来自内部的喷射材料便可以形成边缘,但这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过程。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进一步了解这些湖泊周围环绕的环形特征,以了解包括湖泊在内的整个区域是怎么形成的。尽管早在两年之前,卡西尼飞船就结束了自己的任务,但它所收集到的数据却至今仍在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包括关于泰坦的这些特殊湖泊形成方式的解释。

具有环状形态湖泊的形成方式

科学家们对位于泰坦极地附近的五个区域进行了集中研究,它们都具有高耸的环状形态和湖泊。它们彼此之间也存在着相对比较明显的大小差距,且都完全被高达200到300米的壁垒所包围,与此同时,还将它们与附近三个没有液态碳氢化合物的空湖泊进行了对比。研究人员利用SAR(卡西尼合成孔径雷达)捕获了泰坦湖Vistma Lacus的图像(右边部分),黄色箭头部分指向的便是凸起边缘,而绿色的箭头所表示的则是湖泊周边的壁垒特征部分。在图片的左上角对凸起的边缘部分进行了放大,并在图片的左下角中描绘了较高的斜坡,被限制在与湖泊相距几公里距离的范围之内,而更宽的壁垒则长达数十公里。

从光谱数据来看,这些空旷湖泊的平面部分似乎与周围的壁垒很相似,这表明了制成它们的材料或者覆盖在其表面的材料应该具有相似性,简而言之,它们可能具有类似的形成方式。事实上,这些围绕湖泊的壁垒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比如磨损、甚至破损。但是,其中有一些湖泊周围的壁垒却依然完整的包围着自己的“寄住湖泊” ,科学家们对这些更为特殊的湖泊的光谱发射率进行了细微的探测,以帮助了解它们可能的形成方式。随着对它们进行的研究越来越多,关于可能形成这些壁垒的确切机制,也正随着时间的递进而逐步缩小,人们对于泰坦的这些有趣地理环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湖泊周围陡峭边缘的新解释

科学家们表示,由于甲烷这种强效的温室气体水平已然下降,可能在过去的这十亿年左右时间里,泰坦的变暖和降温期就已经经历了。尽管如今的泰坦异常寒冷,平均表面温度低至零下179摄氏度左右,但它的过去可能甚至更冷。当泰坦的“冰河时代”时期来临时,氮气可能通过下雨的方式而聚集在了某些地区,而这些液态氮气就像是一种炸弹般的存在,升高的温度便可能成为点燃它的导火索。氮气因此而蒸发,并导致其在火山口的爆炸中迅速膨胀,而这些具有壁垒一般凸起边缘的湖泊,则标志着泰坦的地壳和表面曾存在过液态氮气的时期。

尽管科学家们对泰坦的大气层光化学尚未完全了解,但也有足够的事实可以证明泰坦曾经历了降温和变暖阶段,而那些地下的氮气则产生于泰坦的较冷时期,并在相对较温暖的时期发生了爆炸,从而导致了这些陡峭湖泊的最终形成。这个过程可以这样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当泰坦的甲烷在某个时期耗尽,星球的温度进一步降低,氮气在这个较冷的时期主导了当时的大气,并随着其在地表的下降,穿透了冰冷地壳之后的它积聚于地下。然后,随着甲烷水平的恢复,便再次当了温室气体的角色,使得泰坦的温度再次上升,于是这些聚集的氮气发生了剧烈爆炸,并在地表形成了巨大的坑,同时还将这些坑填满了液态碳氢化合物,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湖泊周围的陡峭边缘会远高于海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