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真万确,我在伦敦遇见了哈利波特

一年前的旧文重发,我们聊聊哈利波特与伦敦。

这些穿着斗篷的哈迷为什么流泪呢?因为她们目睹了奥兰多环球影城哈利波特主题园的开幕。

我不奇怪她们的表情,当我在伦敦国王十字车站看到9?站台与魔法商店时,我的内心也差点爆炸。

《哈利波特》为哈迷这个群体,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他们相信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平行世界。我是一个无宗教信仰者,第一次体验到宗教的感觉,就是因为哈利波特。当知道某个新朋友家里保存有7本原版HP的书籍,或者他能说出D.A师的所有成员名字时,我的内心就会给对方不理智的狂加分,距离一下子拉的很亲近。

这跟不同国籍第一次见面的基督徒之间互称"弟兄姊妹"一样。喜欢HP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比如不想长大的彼得潘症与浪漫主义。

于是我来到了伦敦,在这座连空气中都能嗅到昔日荣光的城市,去探寻天选之子(Chosen One)Harry Potter的足迹。

第8本《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出了第8部?在夜伦敦漫步时,撞见下图的剧院,闪亮的招牌和海报,让我疑惑万分。原来这是舞台剧《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的名字,该剧将于7月30日在伦敦正式开演。挂出这些宣传海报的,正是剧组所驻扎的Palace剧院。

故事背景延续《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结局,发生在伏地魔死亡的19年后,34岁的哈利成了魔法部傲罗办公室的主管,每天在魔法部超负荷工作,家里还有三个开始上学的娃。剧名里的"被诅咒的孩子",我想应该是哈利的某个儿子。值得关注的是,成人版的赫敏在舞台剧里是由一个黑人中年演员扮演…所以这是要讲黄金三人组的中年危机吗?

在舞台剧上演后,剧本也会以书的形式马上发售,期待中文版的引进!当然,<被诅咒的孩子>并不能说是《哈利波特8》,它只是J.K.罗琳参与续写的故事(主要编剧是另外的舞台剧剧作者)——一个探索人到中年的哈利波特需要面对的困惑与现实的故事。

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这里是哈迷的圣地,哈利就是从这里,平生第一次迈上前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路。每一个要去往霍格沃茨的巫师,都要来到伦敦国王十字车站(King’s Cross),从这个站台穿过这堵墙,墙的后面就是开往学校的霍格沃茨特快列车——一列鲜红色的蒸汽式火车。

在现实的世界,国王十字车站的九号站台和十号站台是真实存在的,在距离platform 9站台四分之三站距的车站墙壁上,贴上了PLATFORM9?的标识。很多人慕名而来,这里有工作人员准备好了装着行李箱的推车,各所学院的围巾等道具,以帮助游客摆拍留影。

排队体验的队伍一直很长。每个人都想来体验这梦寐以求的一刻,在围巾飘起,快门咔嚓的那个瞬间,他们是不是在想,下一秒钟我就在墙的那一边了呢?

排队的人基本都是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不乏40,50岁的哈迷。这正验证了《哈利波特》不是一本儿童书,而是成年人的童话。

魔法商店

这个主题商店就在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旁边,里面售卖哈利波特电影的周边商品,琳琅满目,让人想把整个商店搬回家。这里有书中主要人物的魔杖(如哈利的冬青木魔杖,邓布利多的接骨木魔杖)。有四大学院的服装,如格兰芬多学院的毛衣围巾——黄红相间的学院标志色彩,上面有狮子院徽。而斯莱特林则是代表学院的绿色,院徽上面有蛇的花纹。商店里还有哈利与小天狼星的通缉海报,有金色飞贼,等等……

在伦敦的三天,我竟然拜访这里高达四次,流连忘返。

霍格沃茨大礼堂(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

在伦敦的最后半天,面临去牛津还是剑桥的选择。两所大学所在的小镇,离市区均有一个多小时的火车车程,牛津在西,剑桥在北。而因为霍格沃茨多个场景在牛津取景,我果断地选择了往西行。

牛津大学,千年历史,世界上第二老的大学。它的基督教会学院与图书馆是霍格沃茨的主要拍摄场景。基督教会学院是牛津大学最大的学院,学院的宏伟饭堂被用作拍摄霍格沃茨的大礼堂,魔法学校每年的开学与闭学典礼就是在这里进行。墙上挂着的很多画像,让我在恍惚中认为他们是魔法学校的历任校长,随时能开始张口说话……


古老的大学小镇,年轻的鲜肉在草地上晒着太阳,讨论学术,做运动。浓浓的学院风冲击着我,比上次在波士顿感觉还要美好,如果人生能重来…

最值得信赖的巫师银行——古灵阁

妖精银行古灵阁取景于离我住所不远的澳大利亚驻英国大使馆,南十字星加米字的澳国国旗迎风飘扬,匆匆路过,由于政府机构的原因,可惜不能进去一探究竟。

哈利波特片场主题公园

The Making of Harry Potter在伦敦郊区,曾经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拍摄地,后来被华纳公司买下来,改建成了一个主题公园。在这里,除了拍摄过程中的很多道具和场景被全部保留外,还增添了很多电影拍摄介绍以及互动的项目。

整个公园分成三个区域:室内场景区(电影中的教室,哈利的家,学校宿舍等),室外场景区(各种街道,霍格沃兹的桥等)以及电影介绍区(拍摄中各种模型,设备等)。

关于英伦:帝国荣光,现代世界地图的绘图者

伦敦有着欧洲最多的摩天大厦,在太阳要下山的傍晚,我上到金融区的一家sky bar居高临下观赏这座都市。

酒吧就在下图中最左边高楼的最顶层。上去需要严格的安检。走进酒吧,视野果然惊艳非常。在巨大的落地玻璃面前,鸟瞰全欧海拔最高的摩天大楼——碎片大厦,还有知名的小黄瓜(瑞士再保险公司大楼)。

接着,去到伦敦China town附近的酒吧一条街old compton街买醉,仅仅在周四的晚上,这里就已经热闹非凡,年轻人明显比欧洲其他城市多。伦敦,活力的伦敦,纸醉金迷的伦敦。

来女王居住的白金汉宫看著名的皇家卫兵换岗。人山人海,我觉得这是全欧最挤的一个景点,帝国荣光犹在阿……仪仗队的服装与军乐,仪式感与腔调十足。

毕竟是对当今世界的现状:政治(某些国家之所以存在,以及大量国家的国土边界来由),经济,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工业革命时代,大英帝国曾从这里始航,把新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与宗教主张,撒播到停滞了许久许久的旧世界。

吐槽伦敦

但对于伦敦,我是有落差的,当亲身走过伦敦眼和大本钟跟前时,看到这些无数电影中出现过过数次的场景,心里并没有想象中的兴奋。泰晤士河的河岸停留了过多的游船,河边的行人眺望对岸,也会被这些游船严重的阻挡到视线。

相比起游历过的其它欧洲城市,这里面貌更模糊,物价也昂贵得多。体验过单程60块RMB的地铁,70块的蛋炒饭(下图右边那小碗:))。

各种公共交通的流程程序也比较复杂,跟欧陆的城市很不一样。比如:伦敦地铁的查票比中国都要严,晚上12点匝机出口处还有人守着监督,而欧洲大陆的很多城市几乎不检票且不安匝机,那种发达社会体现出的自信,在英国感觉不明显,只让人感受到了像印度中国因贫富差距导致的不信任。

尾声:深夜的"骑士公共汽车"

在伦敦的最后一个晚上,我跳上伦敦标志性的红色双层大巴,在空无一人的第二层第一排坐着,直到终点站。我不是Harry Potter,这也不是"骑士公共汽车",我没有遇到斯坦·桑帕克,车也没有载我去到破釜酒吧。

十三四岁时的我们都曾以为自己会是对世界举足轻重的哈利,长大后却发现自己是像纳威一样的nobody。我们并不是"天选之子",在麻瓜世界里庸庸碌碌年复一年的活着,年轮快划过三十圈,却仍然没有等到猫头鹰送来的那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