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鳄鱼生活在海洋中,一口能咬破鱼龙肚皮?

鳄鱼家族在我们的印象里是一群典型潜伏在淡水中的杀手,只有湾鳄等少数种类偶尔会进入海洋。在恐龙统治地球的中生代时期,一些鳄鱼完全适应了海洋中的生活,它们甚至都没有了鳄鱼的样子!

01、德国的“恐龙牙齿”

德国在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来自索伦霍芬和霍兹马登的化石一次次震惊了化石。在索伦霍芬石灰岩层(Solenhofengraphic limestone)中,人们先后发现了始祖鸟、美颌龙、喙嘴翼龙等古生物。

图注:著名的始祖鸟“伦敦标本”,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小型的恐龙、翼龙及各种海洋生物,人们还在石灰岩层中发现了一些巨大而且锋利的牙齿化石哦。从牙齿的外形和特征来看,明显是属于某种体型较大的兽脚类食肉恐龙,于是在1856年,古生物学家冯·昆士塔特(von Quenstedt)根据这些牙齿命名了达克龙(Dakosaurus,也被译为达寇龙、达克鳄),学名的的意思是“撕咬的蜥蜴”,因为其满嘴的尖牙正是为撕咬而生的。

图注:达克龙的牙齿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02、原来是恐怖鳄鱼

达克龙被命名之后,古生物学家又发现了更多的化石,化石不仅在德国被发现,在欧洲甚至是中南美洲都有发现(墨西哥和阿根廷)。

图注:达克龙的部分头骨下颌及上面锋利的牙齿,图片来自网络

越来越多的化石被揭开了达克龙的本来面目,它其实并不是恐龙,而是一种海生鳄!为什么在达克龙的分类上会出这样的错误呢?问题就在达克龙的牙齿上。常见的鳄鱼,牙齿都是圆锥形的,但是达克龙的牙齿截然不同,是扁长的。达克龙的牙齿不仅扁,而且两侧边缘还有锯齿结构,这是典型的食肉恐龙牙齿的特征,在已知所有鳄鱼当中,达克龙的牙齿也是独一无二的,怪不得会认错。

图注:现代鳄鱼的牙齿,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达克龙的头部复原及牙齿,图片来自网络

与众不同的牙齿暴露了达克龙的凶残本性,鳄鱼圆锥形的牙齿主要用于刺穿和固定猎物,而达克龙的牙齿更适合撕咬和切割。就像达克龙学名的本意,它是一种善于“咬”的动物。

03、最没有“鳄样”的鳄鱼

鳄鱼的标准外形就是长有扁平的脑袋,粗壮的身体,身后有一条细长的尾巴,四肢较短,指间有蹼。如果将以上的特征套入达克龙,你会发现达克龙根本就不是鳄鱼。

图注:达克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达克龙的大脑袋较高,侧面看呈三角形,前面尖,后面宽。达克龙的一对鼻孔位于脑袋前面,头颅两侧长有一对大眼睛。前面已经提到,在达克龙的大嘴中长有两排锋利的牙齿,其头骨与下颌骨上的肌肉能够提供巨大的咬合力。

达克龙的脑袋之后是粗短的脖子和圆筒形的身体,身体后面的尾巴逐渐变细,但是在尾巴末端长有尾鳍。与尾鳍相对应,达克龙的四肢愈合,形成了像桨片一样的鳍状肢,作用是转向和控制身体的平衡。

上面所介绍的达克龙的特征是不是异于鳄鱼呢?达克龙之所有这样的外形,完全是为了适应海洋中的生活。在放弃了重回陆地能力的同时,达克龙具有了鱼类的外形,能够在水中快速游动和转向,这种体长在4至5米之间的海生鳄鱼是最适应海洋生活的鳄鱼。

图注:身体呈鱼类外形的达克龙,图片来自网络

04、称霸浅海的杀手

从发现达克龙化石的地层看,其生活时间还是很长的,从距今1.57亿年前一直延续到距今1.37亿年,从侏罗纪一直到白垩纪。

图注:侏罗纪晚期的欧洲,图片来自网络

达克龙以浅海为家,就以最早发现其化石的索伦霍芬石灰岩层来说吧,这里代表着晚侏罗世的亚热带浅海环境。除了生活在海岛上的始祖鸟、美颌龙等,该地层中发现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了菊石、乌贼、鱼类,还有鱼龙和海鳄。除了达克龙,在索伦霍芬石灰岩层中发现了海鳄还有体型更大的地龙(Plesiosuchus)和更小的狭蜥鳄(Steneosaurus)。地龙与达克龙同为当时海洋中最顶级的猎杀,而体型很小的狭蜥鳄便成了达克龙的猎物。

图注:地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狭蜥鳄的化石及复原模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达克龙捕食狭蜥鳄,图片来自网络

体型较大而且异常凶猛的达克龙看不上小鱼小虾,它的主要食物是鱼龙,比如体长只有2米的阿戈尔鱼龙(Aegirosaurus)。达克龙会猛冲上去,张开大嘴猛烈撕咬,巨大的咬合力甚至能够将鱼龙的身体咬成两截。生活在侏罗纪至白垩纪的浅海之中,最需要提防的就是达克龙,如果被它咬一口,就离鬼门关不远了。

图注:达克龙捕杀鱼龙,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不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鳄鱼,也不是中生代最凶猛的海生爬行动物,但是从某种意义上看,达克龙却是鳄鱼进入海洋演化的顶点,它成为浅海之中最恐怖的杀手。

参考资料:

1.Quenstedt FA. 1856. Sonst und Jetzt: Popul?re Vort?ge über Geologie. Tübingen: Laupp, 131.

2.Plieninger T. 1846. Prof. Dr. Th. Plieninger hielt nachstehenden vortrag über ein neues Sauriergenus und die Einreihung der Saurier mit flachen, schneidenden Z?hnen in eine Familie. Pp. 148-154 in: Zweite Generalversammlung am 1. Mai 1846 zu Tübingen. Württembergische naturwissenschaftliche Jahreshefte 2: 129-183.

3.Vignaud P, Gasparini ZB. 1996. New Dakosaurus (Crocodylomorpha, Thalattosuchia)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ofArgentina. Comptes Rendu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Paris, 2 322: 245-250.

作者:江氏小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