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拳击戴上科学的手套?

伴随着现代体育,现代格斗的产生已有两三百年,但是科学理念被引入格斗才只有几十年,研究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甚至时至今日,连银枪刺喉这种打把式卖艺的东西居然仍然在被媒体与大众所津津乐道。

其实格斗迟迟没有得到科学的青睐,是很好解释的:

没那个钱。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很多科学家不爱财的传说,且不说这些传说很多都是胡编,就算真有科学家视金钱如粪土,科学研究也是需要经费的。格斗训练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样本采集、分析、对比,还要反复在正规赛场上验证,这都需要巨大的资金。当然,临床医学的研究也需要大量样本和大量资金,可是人家那是为了救人性命。科学家凭什么投入珍贵的研究资金和时间精力去研究你如何打架?正是这个原因,在很长的时间里,格斗训练都仅仅停留在师傅依照经验传授徒弟的层面上。

格斗向科学敞开大门(或者应该说敞开了一道门缝)的标志,是拳击的纯商业化。商业化之后的职业拳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科学研究打造了平台。而且,拳击拥有一些其他格斗门类所不具有的先天优势。

首先,拳击没有师承门派。古代武术家里也有少数“有识之士”,提倡“摈弃门户之见”,但他们不过是为了门派之间开展一些交流。拳击则干脆没有门派,它完全是教练——运动员模式的格斗术,运动员和教练之间自由选择、随时更换,不存在“门派”,更没有“门规”,只有比赛规则。运动员的训练成果不是靠师傅来首肯,而是通过比赛来检验。这就使得研究能够在统一的标准下展开。回头看看中国武术,至今也才搞出了个“康龙武术大赛”,依旧是门派之间的“切磋”。

其次,拳击的规则有更多限制。大量的规则使得拳击手只能在有限的技巧中反复磨练。这一点当然降低了拳击的对抗性,但是也同时降低了研究的难度。成千上万的拳击手重复着直拳、勾拳、摆拳、闪避、防守、换位,展开量化的测试、对照都是很方便的。“我们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指掌拳膝肘肩腿皆可打人,内气还可外放”,科学家只好扭头走了。

这样的先决条件使得拳击训练逐步规范化。不同的经验也可以放在一起量化比较。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古代格斗的经验要比中医好一点。毕竟格斗是立竿见影的,师傅行不行,徒弟暗中找几个人在村口黑他一次就知道了。不像中药,副作用可能要十几年的积累才会死人,经验更不足为凭。格斗的经验则包含了一些有用的训练方法,当然也包括了师傅的错误认识。例如,很长时期内,格斗界都认为发达的肌肉会减慢速度,所以提倡多做有氧训练少做力量训练。这个谣传在拳击界引入韦德训练法则(健美的基本训练法则,用来使肌肉更发达)之后很快破灭了,包括泰森、霍利菲尔德在内的大批明星在进行了力量训练后,测试发现体重虽然增长,拳速却变快了。类似的谣言破灭、训练方法改进在拳击中数不胜数。

如今,拳击已经形成了比赛商业化、运动员教练自由选择、正规训练、在训练成果基础上研究改进的成熟模式,拳击的训练体系在各类格斗术训练方法中是最科学的,这个观点已经是格斗界的共识。其他的格斗门类只要借用了拳击的训练体系,就能够得到飞速的发展。话说回来,很多拳击手的成功受益于科学的训练,但是这些拳击手本人未必有多高的科学素质,很多人也同样迷信着瑜伽、气功之类的传统练习方式(有点像开中成药的西医),更有人崇拜能给自己带来力量和运气的神灵。但无论如何,只要他们戴上了科学的拳套,接受科学的训练,格斗实力都会大幅增长。至于柳龙拳、闫芳大妈则只能在传统武术的死水中蒙蒙事儿了。

作者: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