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月,麦克阿瑟率领20万部队,在哈尔西第38特混编队的掩护下,在菲律宾的吕宋岛登陆。至此,日本所谓的“绝对国防圈”防御计划彻底破产,美军开始考虑向其本土周围的“内防御圈”进军。
硫黄岛和冲绳岛首当其冲地成为打击的目标。太平洋舰队的斯普鲁恩斯接替哈尔西,率领第5舰队和第58特混编队准备进攻硫黄岛。对日本人而言,在马里亚纳失守后,原先的增援部队和物资,都转运到了硫黄岛,岛上守军实力大增。
为什么不能越过它,直接进攻冲绳岛呢?
硫黄岛,面积约20平方公里,小岛的南部有一座死火山——折钵山,海拔约160米。从战前的情报显示,该岛2万多守军在日本陆军中将栗林忠道的指挥下,俨然成为戒备森严的“桥头堡”。但尼米兹坚持认为,硫黄岛势在必得。
首先,从地理位置看,它位于东京和塞班岛的中间,各距600多海里,尤其是距离美军占领的马里亚纳“前进基地”只有290海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岛上日军不仅可以对美军前进基地起飞的轰炸机向东京发出预警,还可以起飞战机进行拦截。
甚至岛上的日军战机可以飞临塞班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对美军的机场进行袭扰轰炸,大大降低了美军对日本本土空袭的效果。成为美军最后解决日本的“拦路虎”、“肉中刺”,必须取而代之。
其次,缩短战略轰炸距离,提高打击效率。美军在马里亚纳起飞的B-29战略轰炸机受航程所限,只能携带3吨炸弹,仅占其最大载弹量的1/3;同时,护航战斗机也不可能全程护送,轰炸机只能在8000米以上的高空投弹,命中率极低。
如果以硫黄岛为基地,B-29远程轰炸机轰炸日本本土可以缩短近一半的航程,甚至连B-24中型轰炸机也能参与轰炸;并且,战斗机也可以全程护航,轰炸范围和效果将大大提高。说白了,是比马里亚纳更理想的“前进基地”。
更为重要的是,对其不能实施“越岛攻击”战术。要知道实施此战术的先决条件是拥有绝对的制空、制海权,对岛屿实行全面封锁,“围而不打”,使其“自生自灭”;而岛上的日军飞机是最大的威胁,不适合“越岛进攻”,只能攻占。
血战硫黄岛、冲绳岛。
尽管尼米兹在研究了硫黄岛的侦察照片,意识到这里将是比塔瓦拉战役更加残酷的地方,但依然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拿下硫黄岛。为此,他指示斯普鲁恩斯进行了太平洋战争期间历时最长的火力准备,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1945年2月,在斯普鲁恩斯的指挥下,第58特混编队共计900艘各类舰只,2000架飞机,6万多人的海军陆战队开始登陆。然而,进攻异常艰苦,3个小时只前进了450米;一天下来,约3万人的登岛部队,伤亡人数竟达8%。
守军的顽强还是超出了尼米兹的预想。好在美军装备先进,火焰喷射器、喷火坦克等轮番上阵,经过4天的浴血奋战,终于攻上了折钵山山顶,并插上一面具有极其意义的美国旗帜,但完全攻占该岛又用了一个多月。
这场战役虽然将日军的“内防御圈” 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全歼守军2.3万人,但美军伤亡达2.8万人,是太平洋战争中唯一一次超过日军的战役。这让尼米兹对攻占号称日本“国门”的冲绳岛,更加重视和小心。
相比硫黄岛,冲绳岛就是一个巨无霸,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一旦攻占将彻底切断日本通往东南亚的海上交通线,并完全掌握朝鲜、中国沿海、日本本土的制空、制海权。为此,日本在岛上的守军达10万人,并配有2千架“神风”飞机。
在尼米兹看来,越靠近日本本土,日军的的顽抗就越坚强,他料定日军将死守冲绳。于是,派出了太平洋战争中最大规模的登陆部队。其中航空母舰34艘、舰载机2000多架,各类舰只1400多艘,参战总兵力达50万人。
日本人的垂死挣扎还是让参战美军唏嘘不已。2个多月的战役中,岛上约20万守军和平民,只有被俘的7400人活了下来,美军也伤亡了7万多人,被击沉、击伤的战舰近400艘。尽管美军损失惨重,但打开了日本的“门户”。
眼看太平洋战争胜利在望,陆、海两军种再起矛盾。
麦克阿瑟作为陆军在太平洋战区的代表,开战的头两年一直在在西南太平洋地区指挥作战,自占领菲律宾吕宋岛后,他的部队就没有再向前推进,似乎击败日本与他无关了。而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却组织多次决定性战役,一步步地逼向日本。
看不下去的陆军部,自然不愿意将攻陷日本的荣誉由尼米兹的海军“一家独占”,他们希望麦克阿瑟在进攻日本的过程中,体现出陆军的作用和影响力。于是,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由麦克阿瑟指挥太平洋地区的所有陆军和航空兵部队。
也就是说,尼米兹只能指挥太平洋地区的全部海军。这又是一个美军官僚体制的“代表作”,现代战争倡导的联合作战模式岂能简单的各管一方,如果不是“屁股决定脑袋”,那一定是陆军不甘心落后于海军,而出的“损招”。
尼米兹自然明白陆军这么做的目的。更让他感到愤怒的是,麦克阿瑟的手下居然“拿鸡毛当令箭”以为其态度谦和、软弱可欺,从马尼拉总部直飞关岛,会晤尼米兹并落实上级的指示,并转达了麦克阿瑟的意见,希望他尽快完成交接工作。
在他们看来,今后任何海军将领都不能调动和指挥陆军部队。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尼米兹的态度十分强硬。一是,眼前的作战任务是美军战略的一部分,他希望陆军完成了这部分的任务,再移交指挥权;
二是,太平洋战区是以两栖作战为主,海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战役期间,所有的参战部队都要由他负责指挥,否则会引起部队混乱,影响战争进程。
他更是谢绝了请他负责西南太平洋战区海上作战指挥的建议。因为他了解其中的套路,一旦接受这个建议,就意味着从此成为麦克阿瑟的部署,听他的指挥,这是整个海军官兵不能答应的事情。麦克阿瑟的部下空着手,悻悻离去。
尼米兹认为,将海军和陆军分开是加大美军内部消耗的“无脑”做法,为了彻底解决麦克阿瑟可能的“无休止纠缠”,他决定亲自会晤这位“狂妄自大”的人。经过真诚的商讨,俩人很快否定了陆军不听海军将领指挥的说法。
同时,商定两栖作战时,先由海军将领负责指挥,一旦登陆部队上岸,就由陆军将领接替指挥。这样的安排,既统一领导了战役指挥,又照顾了双方的情绪。尼米兹对这次会晤十分满意,因为他没有让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瞎指挥”得逞。
更让他高兴的是,随着太平洋舰队不断的壮大,一改过去“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的做法,拥有了两支“实打实”的舰队,哈尔西的第3舰队和斯普鲁恩斯的第5舰队。尼米兹也终于通过努力,将太平洋舰队建设成为美国海军的中坚力量。
大家认为美军将陆军和海军分开的做法,对吗?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海上骑士:尼米兹》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