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可以通过“β衰变”释放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然后转化为质子;自由中子的寿命大约是15分钟,实验物理学用不同方法测量中子寿命存在差异,这就是困扰科学家几十年的中子衰变时间之谜。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和质子的质量很相近,它们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但是质子和中子的半衰期却相差甚远。
自由质子非常稳定,日本超级神冈探测器测量的质子半衰期至少为10^35年(1000亿亿亿年),理论物理学预言的质子半衰期也几乎是这么长的时间。
但是自由中子很不稳定,平均寿命只有大约15分钟(平均寿命 = 半衰期 / ln2 ≈ 1.44*半衰期),然后会通过β衰变释放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从而转化为一个质子,整个过程是满足重子数守恒的,但是中子在原子核中却非常稳定。
科学家测量自由中子平均寿命有两种方法,简述过程为:
方法一:在容器中放入一定量的自由中子,一段时间后测量剩下的中子数目。
方法二:在容器中放入一定量的自由中子,一段时间后测量生成的质子数目。
两种方法都有着非常高的测量精度,实验经过几十年的改进,结果是方法一测量的中子平均寿命为14分39秒,方法二得到的结果比方法一多8秒,而且两种测量方法在较大误差范围内没有重叠,这样的结果让科学家很是困惑,被称为“中子衰变时间之谜”。
关于中子衰变时间之谜,科学家提出过很多猜想,刚开始怀疑是测量仪器精度导致,但是随着实验精度的提高,这一怀疑被排除了,这里面很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奥秘。
比如在2018年1月,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提出在中子衰变过程中,大约有1%的概率发生了“暗衰变”转化为暗物质,这个解释可以中子衰变之谜,同时还能解释与暗物质有关的部分谜团,但是目前也只是猜想而已。
中子衰变时间之谜在宇宙学中非常重要,如果能解开其中的谜团,将有利于我们了解亚原子的形成过程,甚至有可能解开暗物质和暗能量之谜,然后开启新的物理学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