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为什么没有好大学?真相竟然是这样..

缺少顶级高校:河南的痛

写完《河南一亿人的希望》之后,有读者朋友就问了,假如富士康从河南迁走,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问得好。

富士康只是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的一个代表,就高技术领域来看,河南省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是很大的。2015年,外资高技术企业以6%的企业提供了产业46%的主营业务收入,吸纳了45%的从业人员,创造了29%的利润以及高达94%的出口交货值。

河南想要发展高技术产业,哪怕富士康有朝一日迁走了,还是得大力引进外资。

河南的本土创新,可能还确实不大给力。

一大原因是很多河南人都心痛不已的——河南高等教育整体上并不出色。在我们之前写河南的文章后台,就有不少河南省的读者朋友们抱怨河南考生每年高考很难录取名校,也与河南缺少顶尖高校有关系。

河南高等教育如今的窘况,原因是很复杂的。

我们之前在《并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里提到过河南拒绝中科大的故事,但是把时间线拉长来看,中科大落户合肥对于河南和安徽都更像是一个偶然事件,与其说在这件事上河南很不幸,不如说合肥更幸运。

因为在特殊时期,学校拆分、合并、迁徙甚至取消都是正常的,而很多学校更是多次迁徙,合肥未必就是当时中科大的终点站——中科大也曾经有迁回北京的打算,但没有成功过。

当时也很难想到中科大就一直待在了合肥,发展到今天,合肥的高科技产业也从中受益。

再说,当时拒绝中科大的不仅有河南,还有湖北和江西,可见拒绝中科大落户是多数情况,合肥当初接收中科大才是少数。如果网民抱怨河南目光短浅,那么当初拒绝中科大的湖北、江西,乃至把中科大赶出去的北京又该怎么说呢?

在特殊的年代里,大家都有自己的不得已,选不对的是大多数,不然世界上就没有不平等了。

而且河南并不是没接收过高校,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前身原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就曾经在1969年南迁河南固始,当地也接纳了原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但是南迁十个月后,原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就解散了,后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在北京复校的。

特殊时期的迁徙高校,在这之后的去留还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中科大能留在合肥,并不代表平行世界里接收了中科大的河南就能留住中科大。

再退一步,也不是没有高校迁入并留在河南,比如如今还在郑州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其前身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就是1987年从河北邯郸迁到郑州的。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显然没有发展成知名的顶尖高校,其在公众中最知名的校友刘慈欣还是在该校搬到河南之前就毕业了。

所以与其抱怨为什么没有高校迁来或留在河南,不如想一想,为什么几十年间,无论是本来就在河南的还是迁来河南的高校里,其中没有发展出较多顶级高校?

没有重要城市:缺少先机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顶级高校”的定义。

在如今人们的眼里,最好的大学应该是被官方层面认定的“211”、“985”、“双一流”高校。然而认定这些高校都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在建国初期,官方还没有这么认定。

建国初期的叫法是“全国重点大学”。

这一叫法最初来源于1954年,国务院高等教育部的《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定》,其中确定了6所为全国性的大学,分别为清华、北大、人大、北京医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及哈尔滨工业大学。

在随后的将近三十年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重点大学”逐步扩容,到了1981年,我国已经有全国重点大学98所,基本就是后来211系统的底子,虽然不是完全对应,但多少能看出些端倪。其分布如下:

数据来源:《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重点高校区域分布的研究》

从那个追求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时代开始,“全国重点大学”分布就相当不平衡了。

当年“全国重点大学”分布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有北京、江苏、四川(含重庆)、陕西、湖北和上海。它们集中了很多“全国重点大学”是有其历史和政治原因的。

与其说是这些省级行政区集中了很多“全国重点高校”,不如说这也是历史的惯性,“全国重点大学”有不少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发展壮大,分布在民国时期的大城市里——民国时期发展比较好的高校就已经集中在北京、南京、成都、重庆、西安、武汉和上海了。

这些省级行政区除了这些大城市之外的其他地方,也没有多少“全国重点大学”。

当然,北京集中了远超其它地方的“全国重点大学”,还是因为建国后的行政原因,此处不再赘述。

从这里可以看出,河南省从民国时期就有些吃亏——毕竟没有一座能够和上述城市相提并论的大城市,能够集中一大批质量好的高校。

但是仔细想想也好像哪里不大对劲,因为河南省再惨,也不会连一所“全国重点大学”都没有吧?

托建国以后平衡各地高等教育的福(你没看错,哪怕建国三十多年之后“全国重点大学”分布如此不平衡,都已经是大锅饭了一遍之后的结果了),就连新疆、甘肃、云南等较为偏远、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并不充分的省级行政区,都有了其“全国重点大学”。

可河南却一所都没有。

同在中部地区,在“全国重点大学”方面,大赢家是有着武汉的湖北,一共有7所,其次是湖南的4所,安徽的2所,就连江西和山西都各有一所高校。

可河南却一所都没有!

为什么建国后河南在前三十年里,在“全国重点大学”这件事上运气不佳呢?

拆分河南大学:实力受损

建国之前河南有一所河南大学,若是正常发展,其实力也应该能够入选“全国重点大学”,起码不会让河南就此挂零。

但是河南大学在建国前后的经历比较坎坷。

建国前河南大学成为“国立河南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它和国民党的关系较密切,1948年开封第一次解放前夕,南京政府教育部命令河南大学迁往苏州,直到1949年迁往苏州的部分河南大学师生才被迁回开封。

而另一部分识大体的河南大学师生则在某位老领导的关怀下,成立了中原大学,后来中原大学却迁往武汉,则是另一个故事了。

曾迁往苏州的河南大学,在政治上可能就被认为并不可靠。这可能是日后在院系调整过程中,河南大学受到的调整对其较为不利的原因之一吧。

上世纪五十年代,进行了一波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在院系调整过程中被削弱了。

在大的方向上,河南大学被改为地方性大学,并主要以师范和财经为重点,而不少其他院系要被调整出去独立成校或是并入其他高校。

这些独立出去的高校又各有发展。

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成为河南农学院,后来成为了如今的河南农业大学。其中植物病虫害系又被并入了华中农学院(即现在的华中农业大学)。

河南大学水利系被并入武汉水利学院,后来武汉水利学院并入武汉大学,成为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河南大学医学院独立成为河南医学院,即日后的河南医科大学,后来并入郑州大学。

原本要保留的财经系也被拆分出来,并入已经迁到武汉的中原大学财经学院。

后来中原大学被撤销,后续演变也比较曲折。

中原大学的财经学院与中山大学、湖南大学两高校的财经学院,中山、湖南及南昌三所大学的经济系,广西大学的经济系和会计银行系,以及中山大学的社会系劳动组合并重组,在武昌新成立中南财经学院。

中原大学的政法学院与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三所高校的政法系合并重组,在武昌成立中南政法学院。

后来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不断变迁,最终合并为如今位于武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还有一些河南大学的院系的调整先不赘述,再看河南大学被拆分后,又与平原师范大学合并,改名为河南师范学院,成了一所师范类学院。直到1984年,才又被称为河南大学,但实力已经大大受损,连隔壁河大附中的学生都以考入河大为耻。

从河南大学的院系调整结果看,河南大学从综合性大学被拆成了师范类学院,而被调整出去的院系,很多并入了武汉的高校。像在拆分河南大学过程中最终受益的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不仅在“211工程”榜单上,也在“双一流”榜单上。

相比于合肥,武汉在河南高教的弱化中扮演的才是不太光彩的角色。

后来河南大学逐渐重建起其他学科,又重新变成了综合性大学。可喜的是,如今河南大学进入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是这几十年的努力赢得了回报——尽管河南大学此前没有入选“985工程”和“211工程”。

新时代新办法:奋起直追

改革开放之后,“全国重点大学”的说法逐渐不再使用,取而代之衡量大学高水平的标准成了“211”、“985”。

但入选这两个名单也是有玄机的。

以入选条件较为宽松的“211工程”为例。“211工程”大学的入选也有原则,即除了教育部直属的若干所高等学校进入“211工程”之外,隶属地方的高等学校一省只能有一所进入“211工程”大学的行列,隶属各部委的高校也只能有一所进入“211工程”大学的行列。

所以选“211工程”大学的时候,那些拥有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的省级行政区占了更大的便宜——它们可以有更多的名额,入选更多高校。而假如某个省级行政区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也没有隶属各部委的高校,那么它基本上最多也就只能入选一所“211工程”大学。

那么在此之前已经有雄厚实力和较强关系的大学,更容易成为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也就更容易入选“211工程”。

这一点,看看截至2013年的75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的分布,你就明白了。

数据来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这75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分布最多的还是建国初期“全国重点大学”分布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即北京、上海、湖北、江苏、陕西和四川。而河南当时仍然一所都没有,直到2018年,郑州大学才被纳入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序列。

所以不出意料的是,当评选“211工程”大学时,河南省只有郑州大学一所入选,“985工程”大学河南省则一所都没有入选。

这等于把之前“全国重点大学”聚集省级行政区的优势又带入到了“211”、“985”的时代,而之前“全国重点大学”时期缺少实力雄厚大学的省级行政区则是一步慢,步步慢,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还有一大优势,就是有教育部的经费,这比起苦哈哈的地方院校,又多了一大笔收入。这无疑会拉大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和其他高校的差距。

当然,地方上也会加大财力投入,扶持一些高校。然而这一点对经济条件本来就很好的地区是有利的,对经济条件并不算好的地区则并不容易。

显然,以河南的经济水平,支持地方高校也是一件难事。

到了如今“双一流”的时代,河南也不是没有进步。郑州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而河南大学生物学专业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虽然是个劝退专业),比起之前只有郑州大学入选“211工程”名单,还是有所进步。

当然,这次“双一流”评选,中部的大赢家还是湖北省——毕竟武汉摆在那里。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都有专业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毕竟在建国初期的几十年里,政治地位上看,武汉在中部是高于郑州和开封的,这也让它本就集中地高等教育资源进一步集中,并在院系调整过程之中没少获益。

如今郑州被评为了国家中心城市,政治地位已经很不错了,但最顶尖的那批高校上的差距,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追赶。

只是,每年百万河南高考生,还等得起吗?

参考文献:

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01):125-141.

薛颖慧, 薛澜. 试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特点[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04):47-52.

常静.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重点高校区域分布的研究[D]. 2018.

“移民”大学_网易新闻 https://news.163.com/14/1017/05/A8O3AV5900014Q4P.html

贸大固始旧址纪念园开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闻网 https://news.uibe.edu.cn/info/1608/21864.htm

李文胜, 黄潞.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研究[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2, 4(4):71-73.

河南大学院系调整研究(1952-1956)[D]. 河南大学, 2015.

秦青, 张兴彬. 河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 创新科技, 2017(02):17-20.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