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单单一幅《清明上河图》就能充分展现宋代经济的繁荣程度。而明代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甚至在中学的课本里都是封建专制集权加强,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扼杀资本主义萌芽的朝代。
宋代、明代两相比较,按常理来说,往往人们的固有印象是宋代才是商人的春天,明代应该是商人冬天。但是,历史往往就是不按常理出牌,以宋代经济之发达,偏偏没有出现商帮,明代商帮反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晋商、徽商、浙商、闽商、粤商相继兴起的时间均在明代。如果各位读者有喜欢看电视剧的,也不难发现关于商帮的电视剧,如《乔家大院》、《新安家族》、《向东是大海》等时代背景都在明代之后。
那么,是什么导致经济发达的宋朝没有形成商帮,经济发展水平好像不怎么样的明代却商帮涌现呢?
一、宋代外部环境限制了商帮的发展
宋朝建立之初就是金瓯有缺,燕云十六州始终在辽国手中,北宋初的雍熙北伐试图收复河山,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到了南宋,更是只有半壁江,虽然也有过历次北伐,但都不过是“赢得仓皇北顾”而已。
宋代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与宋朝的关系大都不和谐。虽然北宋以岁币的形式换取了边境相对的稳定,但国家竞争敌对关系并未彻底消除。
宋代与辽国有榷场贸易,但是两国为了国家利益往往对贸易商品的种类和交易地点有限制。宋国限制出境的物品主要有铜钱、军器、硫磺、焰硝、铜、锦绮绫帛等,交易地点也被限制在政府开设的榷场,贩卖禁运品和不在榷场交易者,均以走私罪论。
宋与西夏有榷场贸易,但因为宋初与西夏战和不定,榷场也屡有兴废,并无稳定的贸易。到了稳定贸易时,两国也有竞争关系,也有禁运物资,西夏对宋禁马,宋对西夏则禁兵器、粮食等物品。这极大的限定了商品流通的数量、种类和范围。
明代商帮的主营产品之一就是江南丝绸,销售的重要地点即有东北地区,而东北地区北宋时属辽、金,由于丝绸在宋代禁止运往辽国,故而丝绸贸易大为受限。商帮也自然难以兴起。
明代山陕商帮的兴起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西北地区的茶马贸易,而北宋时西北属西夏,西夏对宋禁马。因此,即便山陕商人有地利优势也不能依靠宋夏贸易崛起。
以上禁令禁止的只是官方贸易,民间还有不少人在宋夏、宋辽、宋金之间走私,但走私商品的流通数量显然大大受限,难以形成规模,也难以出现商帮。
二、宋代内部的经济政策不适合商帮发展
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三冗问题一直是它的难以根除的顽疾。为了解决因为三冗导致的财政匮乏,宋代统治者多方搜刮,才能满足财政需求。
宋朝自北宋仁宗时起,直至宋末,中央财政窘迫,对于地方财政过分征调,导致地方财计困难,通过正常的赋税收入已经难以满足开支,因此州县就法外征税,苛剥于民,地方政府对商人违法征税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例如,常见的剥削商人的办法有“虚喝”,“舟船实无之物,却撰说名件,抑令纳税,谓之虚喝”。因而,商人称当时的税场为“法场”。
州县的法外征税无疑极大阻碍了商品的正常流通,在长江上连商人都少见了,出现“蜀物少出,南货少往”的现象,更遑论商帮的出现。
反观明代,对于商人几乎不征税。明代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且地方征收商税时往往征收宝钞,而只要对明代历史稍有了解者就明白,宝钞自发行以来就不断贬值,以此征税,是变相减轻征税对象的税收负担。
宋代政府财政困难,还表现为对禁榷物品专卖的依赖,这种依赖直接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而经营禁榷物品,尤其是盐,是晋商和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这里,我们以盐为例,讲述宋代为何不能兴起商帮。
宋初盐法以官卖为主,只有少部分地区实行通商制(商人向政府交纳财物,可以介入食盐的运输和销售)。官卖即政府掌握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全过程,商人没有机会介入食盐行业牟利。
等到宋中期(1048年),范祥改革盐法,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实行钞盐法(在盐产地根据食盐的市场需求,制作一定数量的盐钞,商人缴纳粮食到边疆军队中,可以在食盐产地获得盐钞,通过盐钞得到食盐,在固定的地域进行销售),通商制的范围扩大,商人介入食盐行业。
这时,政府的盐榷政策还在较为正常的范围之内,商人也有利可图。但是,好景不长,不过三十多年后,政府为了满足财政亏空,不断超额发行盐钞,导致食盐严重供大于求,市场经济秩序紊乱,商人无利可图。
到了北宋末年和南宋,由于财政更加困窘,对于食盐专卖的利润就更加重视,发明了“贴纳”、“对带”等方法进一步剥削商人,此时的盐钞法,因为“贴纳”、“对带”的存在已经变成单纯的敛财工具了。
而明代实行的开中法和宋代的范祥的盐钞法有相似之处,都是以粮换盐,到后来也弊病丛生。不同的是开中法从明初实行到弊病丛生中间有近百年的过程,这期间已足够商帮积累原始资本。
三、明代社会生产力、市场需求进一步发展,商帮有足够的商品可以经营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是不断进步的,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商帮形成的根本原因。
元代中后期,棉花种植范围扩大到全国大部分地区,棉布生产原料充足,黄道婆又在松江地区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终于成就了明代的棉布生产中心——江南。
棉花产地和棉布生产地区分开,自然要商人互通有无,这样的棉布产业格局,是商帮的兴起直接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江南棉纺中心的形成,让海商可以大批量、成规模的走私棉布到海外,最终在明代中晚期于东南沿海形成了海商群体。这也是同为走私,为何宋代难以形成商人群体的一大原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知宋代的商业环境未必优越,《清明上河图》的繁华下掩藏着的是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的异常严密,这也是宋代专制集权的特殊表现。
文:老雕虫
参考资料:
1.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2.张庆龄《宋辽间的走私贸易》
3.霍升平《论北宋与西夏的贸易》
4.吴慧《中国盐法史》
5.程方《明代民间海外贸易论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