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辉煌的东南亚袖珍之国,自古与中国有什么联系

在东南亚,有这样一个袖珍之国:人均国民收入高达3万多美元,超日韩;国民可终身享受免费医疗,青年人能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留学,且费用由政府负担。社会福利之好,连美国人都羡慕……它就是文莱。

文莱,全称文莱达鲁萨兰国,“达鲁萨兰”为伊斯兰宗教语词,意为“和平的土地”。尽管是东南亚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的国家,但直到1984年1月1日才独立。它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北濒南海(中国),是南海通往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咽喉要道。面积5765平方公里,人口40.6万,为东南亚人口最少的国家。

作为东南亚文明古国之一,文莱(勃泥国)曾是一个历史悠久、国力强大的文明古国,其领土曾囊括了整个婆罗洲,还一度占领了苏禄群岛和马尼拉。既是东南亚重要的伊斯兰教传播中心之一,还是阿拉伯世界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集散地。

而中国与文莱的友好关系,则源远流长。

在现存中国史籍中最早对文莱进行记载的为《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都甘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

其中提到的“都元国”,根据东南亚史学家许云樵教授的考证,其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北部,正是古代文莱国之地。

南北朝时期,随着航海、贸易事业的发展,中国与文莱官方开始频繁交往。文莱在中国史书上被称为“婆黎”或“婆利”。如《高僧传》载有婆利国的使者访问中国;《宋书》载元徽元年二月丙甲(473年5月)婆利国派使臣向中国王朝“进贡。”《梁书》、《南史》更是描绘了婆利国的民情风情、地理与社会结构等。

到隋唐,中国与文莱开始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当时很多史书如《隋书》、《唐会要》、《新唐书》、《文献通考》、《太平御览》等都很详细地记载了文莱、中国两国的交往。

《唐会要》载:“婆利者,南荒之国也。在林邑东南,海行可万里,地延裹数千里,暑热恒如中国盛夏,谷一岁熟。……贞观四年四日,使至婆利界。”

樊绰《蛮书》载:“又南有婆罗门、波斯、阇婆、勃泥、昆仑数种外道。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

清代蔡永蒹《西山杂志》也云:“唐代开元八年(720年),东石林知祥之子林銮,字安车,曾祖曰林智惠,航海群蛮海路。林銮试舟到勃泥,往来有利,沿海畲家人俱从之往,引来蕃舟。蛮人喜彩绣,武陵多女红,故以香料易彩衣。晋海舟人竞相率航海。”到了“(唐)天宝中,王尧于勃泥运来木材为林銮造舟。舟之身长十八丈,次面宽四丈二尺许,高四丈五尺余,底宽二丈,作尖圆形,桅之高十丈,又有奇银镶舱舷十五格,可贮货品二至四万担之多。”

可见,自唐贞观四年(630年)婆利国派使臣来中国朝贡后,两国经济政治交往开始密切起来。当时,中国人十分喜欢盛产于文莱的优质龙脑、樟脑和犀角等名贵药材;而文莱人也对中国的陶瓷、器皿、金属器、丝绸和珠宝等物品也羡慕不已。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政局动荡不安,与文莱的交往也中断了。

宋朝建立,两国关系逐渐恢复,并且文莱已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当时,两国的政治经济贸易恢复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宋书》云: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勃泥国曾派遣使者来华朝贡,希望与中国通商。这里的“勃泥国”即为文莱。赵汝适《诸蕃志》也曰:“勃泥在泉之东南,去闍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齐四十日程,去占城与麻逸各三十日程,皆以顺风为则。其国以板为城,城中居民万余人,所统十四州。王居覆以贝多叶,民舍覆以草。王之服式,略仿中国。”

不仅在饮食方面,就是服饰,也让文莱王室“羡慕不已”,可见当时文莱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文莱王室十分重视与中国在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其国王曾多次带着家眷和官员前往慰问中国的商船,而中国商人也很重视与文莱官方保持良好关系,每到节假日都会为文莱王献上上等佳酿美食。

当时中国商人通过船只,向文莱运送金银、白锡、乌铅、网坠、牙臂环、假锦、建阳锦、五色绢、五色茸、琉璃珠、琉璃瓶子、胭脂、漆椀楪、青瓷器等货物,与当地商人进行贸易,换回当地各种物产。

至于双方是如何交易的,《诸蕃志》中有详细的记载:“番舶抵岸三日,其王与眷属率大人[王之左右号大人]到船问劳。船人用锦藉跳板迎肃,款以酒醴,用金银器皿、褖席、凉伞等分献有差。既泊舟登岸,皆未及博易之事,商贾日以中国饮食献其王。故舟往佛泥必挟善庖者一二辈与俱,朔望并讲贺礼,几月余方请其王与大人论定物价。价定,然后鸣鼓以召远近之人,听其贸易;价未定而私贸易者罚。俗重商贾,有罪抵死者,罚而不杀。船回日,其王亦酾酒椎牛祖席,酢以脑子、番布等,称其所施。”

到元代,中国海商前往文莱经商更加频繁。我们知道,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且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海上贸易,当时的泉州大港就是靠海上贸易发展起来的。前往文莱经商的中国海商更是熙来攘往。

而靠与中国进行贸易,文莱也发展迅速。《马可波罗游记》云:“离开占婆国,向南和东南之间行驶一千五百英里,便可到达一个面积很大的岛,叫做爪哇……这个国家的物产极为丰富。像胡椒、肉豆蔻、生姜、丁香和其他所有值钱的香料及药物,都是岛上特产,因此有许多商船满载货物前来交换,使双方都能获得巨大的利润。这里收集的金子的数量十分惊人,难以估算。刺桐和蛮子的商人常从这里输入大量的金子,至今也仍然如此。他们还从这里获得绝大部分香料,并把他们运往世界各地。”需要说明一下,这里的“爪哇岛”,其实就是马可波罗把婆罗洲与爪哇岛合在一起了,因此也可以看成是当时的文莱,当时的文莱统治疆域还是很大的。

文莱还发展建立了自己的大港口---万年港。故址或以为在今加里曼丹岛北岸的文莱,为古代重要通商港口。汪大渊《岛夷志略》云:“(万年港)地产降真条、木绵、黄蜡。贸易之货,用铁条、铜线、土印花布、瓦瓶之属。”

进入明朝,中国与文莱的友好关系进入鼎盛时期。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朱元璋为了安抚周边友邦,诏令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等出使勃泥国(文莱),同年十月出发,六个月后才抵达,受到国王马合谟沙和承相王宗恕的盛情款待。最终双方建立起正常友好的邦交关系。

永乐三年(1405年)十一月“丙午,勃泥国王麻那惹加那派使者生阿烈伯成等向明朝进贡宝物,明成祖朱棣则用印浩、救符、勘合、锦绮、彩币等回赠。永乐六年(1408年)麻那惹加那国王带着由家属家臣等组成的“访华团”前来明朝朝贡,明廷给予隆重接待。

同年十月,勃泥国王因病不幸在南京逝世。永乐帝辍朝三日,亲率百官前往祭奠,并将其葬于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乡东向花村西之乌龟山南龙,距安德门西南3公里处。墓碑云:“嘉其诚,锡予甚厚。初宴于华盖殿,既连宴于奉天门;每宴,则命公夫人宴其妻、子(于)内馆。宴罢,救大官厚具献食;日命大臣一人侍于所舍,中贵人专接伴。盛其班张,丰其凛汽。入朝,班次上公。宠屋至矣。”

《明成祖实录》载:从永乐三年至十九年(1405—1422年),两国官方互访高达十几次。可见两国贸易交流之频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明末。《明史·婆罗传》云:“万历时,为王者闽人也,或者郑和使婆罗有闽人从之,因留居其地,其后人竟据其国而王之。”

清初,中国与文莱仍是重要贸易合作伙伴。

1842年起,中文两国官方联系逐渐被切断,但两国民间贸易往来并没中止。自十六世纪20年代起,文莱逐渐被西方列强不断袭扰,疆土受蚕食、贸易被控制,国力开始衰落。1888年9月17日,文莱被迫签订《英国文莱条约》,条约规定:英国掌控文莱王位继承决定权、外交权,英国是文莱的保护国。后来又签订的补充协定规定:文莱的一切内政、外交和国防都由英国决定。

英国利用手中的“坚船利炮”疯狂掠夺文莱资源,并与其他列强疯狂蚕食,使其成为今日之文莱。1971年11月,英国承认文莱“内部自治”。1979年两国谈判签订条约规定,文莱将于1984年1月1日起成为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