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关于生活的思考。常常觉得疲乏无趣,或者是被生活困在当下、难以动弹。很想知道生活的美感和诗意如何成为可能,有没有人真的过得津津有味。
因此特意找了一群30岁上下的人,聊生活聊理想,没想到,还真的被我发现其中有几个“还在做梦”的人。今天给大家带来他们的故事: 01
快40岁时生活巨变,我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对抗所谓的“中年”
康美,女,43岁,私厨经营者
我从小就想做个糕点师,不仅自学过,还想过放弃大学,直接去做学徒。可是家人反对,觉得这不是适合女孩子的职业。
后来毕业、工作、结婚、生育,我的生活被填满,便渐渐忘记了糕点师的梦想,曾经买的书籍、工具,也被埋在橱柜里落灰。不过,因为生活安逸,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于搁置梦想并没有感到遗憾。
直到快40岁的时候,我遭遇了一些生活危机。先是单位改组,我因为没有编制遭到裁员;接着是丈夫替朋友做担保,结果那人失联,我们家莫名其妙多了笔债;家里的情况影响到孩子的心情,导致他的成绩严重下滑……
我对这些变故感到疲惫,问朋友,为什么我的生活变成了这样。她们则说,每个女人到了中年都有许多不如意,可是不这样,能怎么样呢?听多了这些话,我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我们不止甘于与生活纠缠,甚至在这样的生活面前,已经放弃了寻找出路的尝试。
但我本该是有出路的。带着这样的信念,我翻出了那些烘焙书和工具,也翻出了曾经的梦想。十多年过去,我的技术早就过时了,必须新学,学习的过程让我感到生活还有奔头。
后来,在烘焙班同学的帮助下,我开始做私厨,私厨成了我的新工作,取得的收入还有助于偿还债务。最重要的是,做糕点让我收获了对生活的热情。我每天想的不再是如何熬过去,而是如何好好过下去。
对于许多成年人来说,这就是梦想的价值。它不是一种必须达成的生活状态,甚至不会改变人生方向,却可以在我们遭遇危机时,弥合裂痕。
02
我要的不是生活的某一方面,而是生活的总和
远阳,男,35岁,公务员
我的梦想不是具体的某个成就或某个职业,而是泛化的“梦想中的生活”,比如更准确地认识周围世界,并且有能力应对世界的变化,等等。
为了达成这种生活,我有一套很“自我”的生活方式。比如,我更喜欢在空余时间读书而不是社交,周末或下班的聚会,我能推则推。再比如,我虽然在宣传部门工作,却因为对经济学感兴趣,考了在职的经济学硕士,现在每周来往上海和浙江上课。还有坚持健身,戒烟戒酒。
这些习惯让我在现在的圈子里显得很不合群。在单位,虽然我的工作表现不错,但是和领导、同事关系比较疏远,有晋升、培训的机会,不太会轮得上我。有同事甚至直言让我别那么“佛系”,分些心思来经营关系。我也没花什么时间去交友,以至于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父母觉得我不务正业,催得越来越频繁。
虽然周围的人都觉得我这样不好,但我并不因此感到焦虑。因为我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往哪儿去,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城一池”的得失不需要计较,我对生活有着更长期的期许。
相比于那些跟着社会时钟、主流节奏紧赶慢赶的人,我时常感到我的时间更多、生命区间更大,因为我的生活目的只有“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而不是每天焦虑着“其他人做了什么我要不要也去”。这样的心态给了我稳定的节奏,甚至让我在面临选择时,都更加清晰和容易。因为我只要选择有利于达成自己梦想生活的就好,其他的标准,不是我的困扰。
如果非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的话,看起来我在每个方面都没有太急切的追求,但放到一个更长远的时间维度里,就是我要的生活的总和。 03
从儿时的梦想中,我提炼了一种人生哲学和生活的精神
桃子,女,27岁,社工
我小的时候在乡下长大,接触了非常多树木花草动物,觉得大自然有无限的想象力,朦朦胧胧地觉得,以后要去探索更多。后来看了《鸭子侦探》和《丽莎和她的朋友们》这两部动画片,得知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叫探险家。他们虽然风餐露宿,可是能接触到全世界的动植物,勇敢又细心,专业又博爱。于是,我将成为探险家当作梦想。
但是随着长大,我越来越感觉到树立一个梦想很复杂。年少时,我们不用去考虑生活限制和他人的意愿,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长大了之后就知道,只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能让自己真正好好生活。
但我并没有放弃。长大一点以后,我深入分析了自己为什么想成为一个探险家。我意识到,是那种探究和发现的精神,是好奇心和博学的态度,吸引着我。只要我把这种核心的精神继续留在自己身上,就仍然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大学时,我被调剂到社会工作专业,一开始我也不感兴趣,但后来我却发现,做社工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生命故事。它恰好就符合我想要的探索、好奇、博学、包容的精神。曾经的梦想和生活巧妙地重合了。
梦想不那么容易坚持,因为它可能与现实产生矛盾,可是梦想所包含的精神,却可以留在我们身边。探险家现在只会偶尔出现在睡梦里,可是从中习得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却一直陪着我。它影响着我对职业的理解,改变我工作时的状态,让我能仰望天空,也能踏实生活。 04
梦想让我在日常俗世中,构建出一个诗意的空间
冬至,男,30岁,新媒体渠道管理
开始写诗是初中的事。一开始,我只是用诗表达内心难以言明的想法和感受。后来到大学,有了更多空余时间,我开始在写诗上下用功夫,也正式将写诗当作人生梦想。
我大学学的是工程专业,可是那几年,我读的最多的是文学、艺术类的书籍,我还参加学校的文学社,去外地找朋友“谈诗论艺”,在网上接触各类诗歌圈子。我的写作水平因此得到大幅提升,还获得过不少国内大学生诗歌奖项。
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诗人。可是在我真正追求成为诗人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我有养活自己的现实需求,而做诗人不能满足这个需求。我也没有家业支持我去云游四海、挥毫作诗。于是我只能一边羡慕着诗人们超然物外的生活,一边为自己必须在理想和现实间抉择感到难过。
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了解到更多诗人的生平,发现他们不过也是普通人。他们有真实的喜怒哀乐,也会被现实所困,为生计所苦。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芸芸众生,都在理想和庸常之间寻求平衡。
于是我开始理解,诗不是诗人的全部,梦想也不必是我生活的全部。它与现实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平衡、兼容,让日常生活更好,才是梦想的意义。至此,我更清楚写诗在我生活中的位置,我的梦想有了现实的根基。
现在,写诗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我通过写诗,记录感受,探索内心,反思生活,观察周围的世界。我始终记得,不论能不能成为一个诗人,写诗本身,就帮我在生活的罅隙间构筑自己的诗意。
05
一个人的终极梦想,是找到一种愿意日复一日践行的生活方式
Cookie_S,女,31岁,大学辅导员
研究生毕业后,我和好朋友约好继续考博。由于我们都要工作,能用来学习的时间有限,为了督促彼此,我们办了一场只属于我们两个的“学习比赛”。我们注册了新的社交账号,只关注彼此,每天完成学习计划后,上线发贴打卡。如果临时有事不能学习,还要发“请假贴”,之后补学。
这样的学习比赛坚持了三年,她成功考上,我却一直没能实现。灰心丧气之际,我对朋友说,我放弃了,不考了。
刚开始那几天,我确实如释重负。我用原本学习的时间做了许多其他的事,感到新鲜又愉快。可是没过几天,到了该看书的时间我没看,竟然感到焦虑。
为了应对这种情绪,我试着再次拿起书,重新沉浸的那一刻,我忽然安定了。于是从那天起,我恢复了打卡,不是为了读博,而是为了每天学习本身。相比去实现一个具体的梦想,找到一种愿意日复一日践行的生活方式,具有更大的意义。
我以前觉得,梦想是一个“现在不在那儿,日后会到达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自己的梦想是到达那个名为“博士”的山头,插上自己的旗帜。但如果是这样,等我千辛万苦到了那儿,我还是会感到空虚,因为我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去哪儿,我的人生必须不断向外求索。
而如果梦想不是“远方”,而是一种愿意日复一日践行的生活方式,我们便会着眼于当下,不再感到忧虑。就像现在,我的梦想从“读博”变成了“每天都学习,并有新的收获”,我愿意为之建立一种生活方式并感到满足,也许就算找到了终极的梦想。 KY作者说:
在这次访谈的过程中,我反复在思考,梦想究竟是什么。
梦想,对有的人来说,是某个具体的成就,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格局。它包含着我们想要拥有的许多特质,也在我们和现实之间构筑水到渠成、柳暗花明。从这个意义上,梦想并非实现才有意义,心中有可以期待的生活图景,本身就能慰藉我们的生活。
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中,必然经历和梦想的疏远。可能是因为应付眼前的生活让我们感到耗竭,也可能因为生活足以满足我们的心灵所需,梦想便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
因此,在生活基本定型之后还心怀梦想的人是强大的,因为他们还有心力付诸生活之外,还能承受追求梦想的风险。但那些放下了梦想的人,也不是懦弱的。他们只是不知道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会通向何方。相比冒险,他们更珍视眼前的牵挂。
可是我们都很清楚,正是曾经执着于梦想的岁月造就了现在的我们。即使已经过了人们口中的而立之年,我们也并没有真的甘心,在一成不变中走完一生。有梦想意味着还有美好可以期待,还有希望等待靠近,还有一些舍不下的热爱、忘不掉的遗憾,只要一抬头,就能看见它们在闪光。
当心怀梦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愿你我都会更加热爱生活。
KY作者 / Li
编辑 / KY主创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