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创大明江山的过程中,身边汇聚了许多能人异士。今天我们就要来说说其中的一位牛人,他的名字叫朱升。
跟明朝许多开国功臣相比,朱升的名气并不算大,许多人可能根本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朱升为朱元璋成功平定天下作出的贡献却足以同任何一位开国功臣相媲美。
朱升是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早年曾在元朝担任官职,被任命为池州学正。后来由于元朝统治阶层昏庸腐朽,朱升不愿随波逐流,于是愤而辞官隐居。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率军攻打下徽州后,大将邓愈向朱元璋推荐说此地有个叫朱升的隐士,是个治国安邦的大才。朱元璋听后很高兴,于是亲自前去拜访。
见到朱升后,朱元璋虚心向其请教如何才能平定天下,朱升说出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听后茅塞顿开,于是就将朱升提出的这个九字方针作为平定天下战略的总大纲。
当时朱元璋在明末群雄割据势力中并没占什么优势。西面的陈友谅、东面的张士诚都对朱元璋的势力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得到了朱升的建议后,朱元璋改变了以往急速扩张的策略,开始稳扎稳打,巩固自己的根据地。后来,陈友谅称帝、张士诚称王,朱元璋却只是默默地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尊奉红巾军领袖韩林儿为帝,这为朱元璋赢得了许多红巾军部队的人心。
同时,朱元璋还对军队进行整编,建立了卫所制度。所谓卫所制度就是把军队的组织分为卫、所两级。每个卫所都分配了军用农田,每支军队约百分之七十的士兵日常工作就是种田,剩下百分之三十执行军事任务。这样一来,士兵们就可以自给自足,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一旦战事发生,士兵们也可以迅速拿起武器冲上战场。
最终,朱元璋按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总大纲,一步步实现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大明王朝。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任命朱升为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不过,此时年近七旬的朱升对功名利禄已没有多少追求了,而且他也隐约感觉到朱元璋疑心很重,与其整日伴君如伴虎,还不如趁早急流勇退。于是他以年迈为由向朱元璋申请告老还乡。朱元璋感激朱升早年做出的重大贡献,也钦佩他看轻功名利禄的决心。于是破格赏赐了朱升免死铁券。
免死铁券是明朝皇帝给大臣的最高奖赏,许多战功显赫的开国功臣都无缘得到此物,由此可见朱升得到免死铁券是多大的一种荣誉。不过事实上,朱元璋赏赐给大臣的免死铁券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真到用的时候,往往发挥不了作用。
洪武三年(1370年),朱升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洪武十八年(1385年),震惊朝野的“郭桓案”爆发,朱元璋一怒之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此时朱升的儿子朱同正担任礼部右侍郎。受案件的牵连,朱同被赐自缢。当年朱元璋赏赐的免死铁券在生死关头却保不了朱同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