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二战时期的英美两军有着庞大的机械化运输体系。从只能坐几人的轻型吉普,再到可以装的动“虎王”、“猎虎”这些大家伙的重型卡车,应有尽有。得益于有力的机械化体系,每一名盟军步兵都能享受到乘坐全/半履带车、卡车的权利,以此快速增援前线。而放在轴心军中,除了精锐单位,大多数士兵还要靠自己的双脚来抵达战区。同样,作为抗击法西斯的另一端,苏联红军在二战前就已通过“五年计划”完成了农转工的国家经济转型,由此成为了欧陆军工第一强的国家。那么,作为机械化的象征之一,苏联红军难道就没有半履带装甲车辆吗?答案是有的。
战争初期,由于极度匮乏装甲运兵车辆,苏军步兵往往很难与装甲兵协同并进。加之战术指挥不当,即便一道发起进攻,最终也会以失败收场。随着美国介入战争,大批美式的M2/M3型轮式/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远渡重洋,进入红军序列。但就总体而言,这仅仅数千的机械化装备,根本无法满足百万红军的运输任务。因此,它们也只配发给近卫军一级的精锐单位。
▲美军援苏的M5型半履带车彩绘,第四张牵引的是一门ZIS-3/76.2毫米火炮。其车体顶部装有一挺M2重机枪供车组自卫。
1937年,苏军技术部门以NATI-3履带底盘与BA-20装甲车的底盘相结合,制作出了首款半履带装甲车——BA-30。该车为4小2大车轮样式,同样用于NATI-3履带车与GAZ-60半履带车上。冬季为了防滑,BA-30的前段还可在前轮位置增设两块雪橇板。经过技术测试后,苏军发现该车在多种地形的行驶过程中,仍能保持良好的机动性,随即决定小规模量产,并配发部队,做“试验车”用。除了一挺DT车载机枪(备弹1512发)外,每辆BA-30的内部还装有一台71-TK-1型无线电收发机,天线则沿车体正面环绕一圈。每辆BA-30的车组为3人,采用GAZ-M1型汽油机引擎为动力(50马力),有效行程达253公里,每小时时速37公里(公路行军)。
▲BA-30彩绘(上)与实车照,可见其车载无线电天线与BT/T-26等早期苏军坦克所携样式类似。该车正面最大装甲为6毫米,全重4.6吨。车长4.94米,宽2.4米,高4.6米。
BA-30的测试表现虽然尚佳,但却并不被红军高层所看好。在1939-1940年的冬季战争中,该车也曾开赴前线进行测试。事后,苏军技术部门得出报告称该车“车体过高”、“车架过于沉重不利于机动”、“制造工艺过于复杂”等理由,将BA-30废止。BA-30虽然未能入列苏军,但在二战中,苏军还是有规模地生产了一批半履带装甲汽车(诸如GAZ-60/GAZ-52)等等。虽然在战争中表现并不理想,但仍然为最终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GAZ-60
本文为筑垒地域原创作品,主编原廓,原著笨笨。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