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由于专业的急救培训较少,因此在危急情况发生时,有好多人仍然采用一些传统的或者自以为正确的急救方法。殊不知,这些不专业甚至错误的急救方法有可能给患者带来进一步的伤害。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急救中最容易犯的5种错误。
错误1:扭伤后立即热敷
扭伤是指由于某些肌肉纤维、韧带断裂或损伤引起的疼痛。不少人在脚裸扭伤后为了减轻疼痛和预防水肿,喜欢用热毛巾热敷受伤部位,其实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有可能会导致受伤部位更加红肿。关节扭伤后的正确做法是:在脚裸扭伤后的48小时内,使用冰袋冰敷(不要超过20分钟),之后再冰敷和热敷交替进行。虽然冰敷和热敷都是物理疗法,但作用截然不同。血遇寒则凝,遇热则活,在受伤早期冰敷可减少局部血肿,而出血停止后再热敷,可以加速瘀血散去,促进恢复。
脚裸扭伤后,患者可用弹性绷带或充气式固定器加以压迫,以防止进一步肿胀,同时将下肢抬高,这样可增加静脉血回流以防肿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发现扭伤时有声响、活动时有剧痛、不能站立和挪步、受伤后迅速肿胀等,应考虑骨折,需马上就医。
错误2:帮溺水者排出吸入水分
很多人认为将溺水者救上岸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让溺水者排出吸入的水分,有的人甚至会将溺水者倒立过来为其控水。这种做法其实很不恰当,不仅延误了救援时间,还有可能让胃内容物反流造成气道异物窒息,给溺水者带来二次伤害。
我国《淹溺急救专家共识》认为,大多数淹溺患者吸入的水分并不多,而且很快会进入血液循环,没有必要清除气道中的水。而且有些患者由于发生了喉痉挛或呼吸暂停,气道内并没有吸入水分。淹溺患者的核心病理是缺氧,因此尽早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尤为重要。上岸后应立即清理患者口鼻中的泥沙和水草,用常规手法开放气道(用一手压住前额,另一手中、食指并拢提起颏部,使头部充分后仰)。不应为患者实施任何形式的控水措施,包括倒置躯体或海姆立克手法。施救者应遵循A→B→C→D顺序,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2~5次,有条件者连接氧气)、胸外按压(30:2的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开放气道后应尽快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有条件的可使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早期除颤。
错误3:鱼刺卡在喉咙时吃馒头、喝醋
吃鱼时如果不慎将鱼刺卡在喉咙里,大部分人的做法是吃干馒头、有纤维的蔬菜,或者喝醋,然而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无论用何种方式将鱼刺推向下方,都有可能使鱼刺更加深入,造成邻近组织感染,甚至导致消化道的大血管被刺破出血,危及生命。如果感觉有鱼刺在喉咙里,引起疼痛,可以用小勺将舌头压低,并用手电筒照亮咽部,如果发现鱼刺,用镊子夹出即可。如果看不到鱼刺,应该立即去医院治疗。
错误4:异物入眼后用手揉
当沙尘等异物进入眼睛后,很多人都喜欢用手去揉搓,希望能把沙尘揉出来,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因为无论多么细小的异物都有可能会划伤眼角膜并导致感染。当沙尘进入眼睛时,可以将眼睛闭起来,头稍低下。眼睛受到沙尘的刺激后会流出大量眼泪,这时再眨动眼睛,沙尘有可能就随着眼泪被冲到眼角而流出来。如沙尘仍在眼睛中,可选用人工泪液或眼药水冲洗,如果还未出来,应尽快到医院诊治。
如果是腐蚀性液体溅入眼中,应立即用清洁的水冲洗眼睛15分钟以上。具体方法:翻开眼皮,让流动的水直接流过眼球表面;也可将眼睛浸入水中,连续做睁眼闭眼动作。冲洗完后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错误5:让中暑者喝大量冰饮料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烈日下,发生体温调节功能紊乱以及散热机能障碍,由于热能积累过高,从而导致高热、无汗及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综合征。重症中暑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并伴有皮肤干燥灼热、头痛、恶心、全身乏力、神志模糊、昏厥,严重时可引起脏器损害而死亡。当遇到中暑病人时,不少人经常会拿冰饮料给患者喝,并且还会劝病患多喝点,殊不知让中暑者快速补充大量水分,反而会加剧患者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当旁边有人中暑时,应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松开或脱去衣服,将冷毛巾敷在患者头部,并用扇子或电扇为其吹风,加速散热。高热者,可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放置冰袋,还可用冷水或30%的酒精擦浴直至皮肤发红。每10分钟测量一次肛温,当体温降至38℃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患者有意识时,可给少量加入盐的清凉饮料,病人若失去意识,应立即拨打医院急救电话。如果病人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同时拨打急救电话。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