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白垩纪大灭绝的第一批遇难者?

图注:小行星撞击地球,图片来自网络

距今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一颗直径10公里宽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这次撞击的威力达到了100万亿吨TNT炸弹爆炸的威力,相当于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爆炸威力的70亿倍。小行星的撞击引发了一系列的灾难,导致了一场席卷整个地球的大灭绝事件,这次大灭绝事件被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大灭绝啦,因为在这次灭绝事件中恐龙(准确的说应该是非鸟恐龙,因为今天的鸟类是恐龙的后代)消失了,也被称为恐龙大灭绝。其实不仅是恐龙,当时地球上80%的物种都消失了,比如翼龙类、海生爬行动物,还有大量的哺乳类和鸟类等等。

图注:非鸟恐龙在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中灭绝,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造成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原因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最主流的观点便是小行星撞击,这个理论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Luis Walter Alvarez)和他的儿子提出的,根据便是白垩纪与古近纪地层交界处异常富集的铱元素,这种在地壳中含量很少的元素在小行星和陨石中含量丰富。小行星撞击理论也被称为"阿尔瓦雷茨假说"(Alvarez Hypothesis)。

图注:在地层中富集的铱元素,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小行星撞击点的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到上世纪90年代,科学家终于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找到了小行星撞击之后留下的陨石坑,这个直径约200公里的陨石坑便是著名的希克苏鲁伯撞击坑(Chicxulub Crater)。找到了陨石坑是小行星撞击的有力证据,不过依然有很多人质疑这个理论。

就在不久前,古生物在美国北达科他州的地狱溪组地层中发现了生物遗骸堆积的化石遗址,这次的发现为小行星撞击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在遗骸堆积中,古生物学家分辨出了三角龙和其他陆生动物的化石,此外还有大量鱼类的化石。在分析其中的树木化石时,研究人员发现树木有被烧毁的痕迹,显然是遭遇了大规模的火灾。从遗骸堆积的状态看,化石并不是原地埋藏,而且被流水冲击之后沉积在一起的。

图注:古生物学家正在北达科他州进行发掘,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遗骸堆积的大量鱼类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灭绝事件中的森林大火,图片来自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古生物学家在生物遗骸之中发现了一些直径只有几毫米的“玻璃球”,这些微小的“玻璃球”是天然形成的。自然界中玻璃的形成要经过高温高压的作用,这些“玻璃球”之中还有铱元素的富集。“玻璃球”的形成过程被研究人员还原:当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后,能量巨大的爆炸将岩石抛向高空,然后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玻璃球”,这个过程中小行星上的铱元素进入到“玻璃球”之中。无数的“玻璃球”形成之后带着火焰重新落向大地,其中一些掉落在距离撞击点中心3000公里之外的北达科他州。掉落的“玻璃球”引燃了森林,杀死了许多动物。几个小时之后,撞击引发了巨大海啸席卷了整个北美洲,高达100米的海浪吞入了曾经生机勃勃的北达科他州,将植物和动物的遗体遗骸卷到一起然后沉积,最终形成了化石并被我们发现。

图注:只有几毫米的“玻璃球”,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撞击的巨大能力将尘土和岩石抛向空中,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海啸吞噬了大量的生命,图片来自网络

从北达科他州发现的遗骸堆积来,它们很可能是在撞击后几个小时内被杀死的,是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中的第一批遇难者。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小行星撞击事件的存在,同时也为我们还原了大灭绝发生时的景象。

作者 / 江氏小盗龙(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