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秋,即将画上句号丨
▲秋之暮,反倒是最多彩的时候。图/视觉中国
▼
霜,降。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的简单结合,却远远不止是一种气候现象,它背后的百般思量与万千风景,确实只有经历过风霜的人才懂。
▲霜以杀木,露以润草。
“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
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秋草枯黄,树叶落下,蛰虫也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
▲锦鲤,寒水与黄叶,秋风瑟瑟。
“霜者,阴精,冬令也。四时代谢,以霜收杀。霜之为言,亡也,物以终也。”我国古代以阴阳解释自然变化的理论学说,霜是阴气积聚,水气凝结的自然现象。在黄河流域,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大部分地区此时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雨露冻凝者皆由地,不从天降。民间称霜降为“下霜了”。
“丧”得很美
自然界诸多事物,一旦成了文人寄托情感、理想的对象,那么,它们便蕴涵了人的情愫。“霜”本是自然界冷暖交汇时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但在文人笔下,却被赋予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情感与品格志趣。
▲《西厢记》的长亭送别就与霜降有关:“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图/网络
古人因“霜”与“伤”近音而睹物生情。霜寒易逝,常引人悲叹人生的短暂,表现出对生命的渴望之情,和对现实的悲哀之意。诗人屈原就曾在《远游》中吟到“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一些流淌的开始凝固,至少在寒冷夜晚来临之后,很多星星降落在大地和草叶上,它们来自你需要仰视的地方。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另一方面,霜色洁白、清寒,寄寓着另一种韵致,常常被人用来比喻品质的特立高洁。陆机说:“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想到寒霜就心意肃然。人们还以“霜操”比喻高洁的操守:“松柏有霜操,风泉无俗声。”
▲江西三清山的松树,披着雪霜,依然傲立。图/视觉中国
在传统色彩中“霜色”又可称雪色、雪白,是古人对于霜雪之白的形容,最初可能是人们还无法把颜料和染色做到非常白的时期,对观念中非常白的一种描述。由于冰晶对各种光的反射和吸收几乎相同,所以显现出亮白色,是一种冷调的白。
▲深秋,安徽歙县的祝同坦。恰似晕开的水墨画。
无论是“霜色何因入鬓根”的无奈,还是“气凌霜色剑光动”的凛冽,霜色始终与寒冷、垂暮、或是锋利与无情相关。这是一个难以亲近的颜色,却又因为它的纯粹之白,教人始终甘愿追随。
为故人送寒衣,为亲人添新装
扫墓,是古代的霜降的重要活动。据《清通礼》记载:“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荃,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如今,霜降扫墓的风俗已少见。但霜降时节的十月初一“寒衣节”,在民间仍较为盛行。
▲苏州天平山西园寺秋景。
寒衣节,也称“祭祖节”、“冥阴节”等,来源于周朝的腊祭日,这天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而时间恰好在农历十月一日,清《帝京岁时纪胜》有具体提到“寒衣节”时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于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霜降时节,西风紧,雁南飞。图/视觉中国
直到今日,有些保留着“寒衣节”传统的地方,人们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还要给生者添衣。哪怕此时天气还暖和,也要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家人试穿一下,图个吉利。也许在他们心中,添的不是一件衣服,而是对岁月的回望和期许。
▲穿上妈妈缝的小棉袄,冬天再冷也不怕。
柿:无边山野才能消受的热烈
一个季节拂过的叶都落下,草木渐黄,鸟儿南去,看似无情的双手,却收藏有万物的多情。路边疏朗而深沉的绿,是岁晚也不肯褪去的坚持。其间星星点点着橙黄彤红。虽然南方盛产橘子,却还有毫不逊色的另一种秋实。
如果说橘如高士,那么柿子大抵只是乡野农夫,至少没有一个古代的吟游诗人会做一篇《柿颂》吧?可是柿子,从来不管人世间冷暖,只跟随岁时的脚步,几阵轻霜过后,就在树上呆不住了,红得随时就能一跃而下,灼伤人眼。这般明艳也只有无边的大山能消受,毫不违和,城市自然不用说,换做水乡小镇也不行,只有山村的深秋, 才应该热烈得那么理所当然,那么直白。
▲安徽歙县姬公尖的农人正在晾晒柿子。
皖南山村,是寻常可见的粉墙黑瓦。石板路依山势上下,猫和老人懒懒地坐在台阶上。傍晚的村子是本分的,遵循着日落而息的规则,眼看着就要滑入暮色。大胆走进了一家敞开着门户的院子,看到挂在屋檐下架子上的柿子,远比树上的多。
▲安徽歙县阳产寨,晒柿子。
霜降过后是第一批柿子的最佳采摘时间。柿子摘下刨去外皮,叫做柿砣。穿好挂到架子上,几番暴晒,香甜醇厚的味道就被妥善封存起来。柿饼披着白霜,像是白了头的人,等得太久,需要慢慢咀嚼。刨下的外皮也不浪费,晒干就是一味药材,能清热解毒。
菊:不必与牡丹、芍药等视齐观
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昔日富贵人家,在霜降前就采集百盆名品菊花,放置广厦中,或者搭起菊花塔。先是家人按长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后持螯把酒,赏菊吟诗,好不风雅。
▲黑瓦前的秋菊,别有韵味。
李渔偏偏要与世人相反,他在《闲情偶寄》中说到“则菊花之美,非天美之,人美之也。人美之而归功于天,使与不费辛勤之牡丹、芍药齐观等视,不几恩怨不分,而公私少辨乎?”意思就是菊花的美并不是大自然造就的,而是靠人雕琢出来的,以此和其他花卉媲美,有失公允。
▲安徽歙县祝同坦的菊农。
这点我也深以为然,园林深宅里培育的名花,犹如舞台上的美人,终究没有疏篱间的野菊来得清新可人,其实晚秋时节,山村乡野偶尔邂逅的一簇黄花,寂寞地开,寂寞地谢,却才是投入你心间的怦然。
▲安徽歙县的祝同坦的菊农,正在挑选菊花用于进一步加工。
黄山余脉间,贡菊正铺陈遍野,同样的金黄延绵,却保持了冷静隐忍的温度,它不会炙痛你的眼,只是轻易沁入你的心。在武陵村的大叔家,普通的玻璃杯,投入几颗干菊后,倒进沸水,一朵朵淡黄色花便盛开如初醒的婴儿,将自己蜷曲的身体渐渐打开,画面安宁而惬意。抿一小口,微微苦涩中透着的清甜,像是饮进了大半个秋天。
▲安徽歙县塔川村,农家院落天台上,吃柿饮茶。
毕竟已到秋末,择一处他乡,煮一壶老酒,收集起关于温暖的一切,床前的月光把醉眼人骗了,低头就是万水千山。那么,在第一场轻霜之后,你还愿意回家添一件寒衣吗?
▲图/soogif
霜降来临,保暖添衣。这是一个极好的时节,有花可赏,有柿可吃,还有文人笔下浪漫又悠远的意向。加点衣服,这个周末,抽空出门走走赏赏花吧!
文丨青简
编辑丨百万
本文未注明来源图片均由青简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