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良小传:陈寅恪最得意的弟子,“无耻之尤”被逐出师门
1913年1月19日,周一良出生于今安徽东至。周家是书香门第的大家族,曾祖是晚清重臣周馥(与李鸿章、袁世凯关系紧密)。8岁,周一良入私塾,经史子集,触类旁通。他从小受到良好的西式教育,1930年(17书)入燕京大学,后入辅仁大学历史系。
1935年(22岁),毕业后,周一良进入燕京大学研究院,研究历史学。周一良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经常到清华大学旁听陈寅恪的课,对陈寅恪佩服得五体投地。毕业后,周一良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与陈寅恪常有书信往来,讨论疑难。
1939年(26岁),周一良在哈佛燕京社的资助下,赴美留学。他在哈佛大学远东语言系学习,主修日语文学,兼修梵文和佛教。1944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在燕京大学任教。
1947年(34岁),他转往清华大学,追随陈寅恪。到1949年前,他被“公认可以传陈寅恪之学”的得意弟子,周一良本人也“立志走陈先生的路”。他除魏晋南北朝史之外,对于中国史的许多方面,如中外关系史,都有杰出的成就。
(周一良与妻子邓懿在美国普利茅斯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运动接二连三,周一良也被卷入到滚滚的革命洪流之中。他接受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接受了马列史观。1951年(38岁),陈寅恪写诗讽刺道:“八股文章试帖诗,宗朱颂圣有成规, 白头宫女笑哈哈,眉样文章又入时。”
1953年,周一良发表文章《西洋汉学与胡适》,对曾经亲密和敬重的胡适极尽污蔑,称之为“文化买办”。1954年,他也参加了全国文艺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声势浩大的批判。
1958年(45岁),“大跃进”时进行学术批判,已经入党两年的周一良,义无反顾地响应号召,批判自己的老师陈寅恪。
晚年,他自述:“从未想到有一天万一跟陈先生见面的话何以自处,或者见陈先生于地下之时应该怎样。但是物极必反,这次“批陈”以后,我倒是逐渐更深刻地认识陈先生学术的伟大。”
1963年(50岁),陈寅恪编订《丛稿》时,将记录与周一良师生之情的序删掉,以示断交。周一良曾收到一封匿名信,上款称“周一良道兄”,信中毛笔大字“无耻之尤”,落款为“一个老朋友”。1969年,陈寅恪去世。
文革期间,周一良因家庭出身,被抄家批斗,戴上“反共老手”等帽子,妻子下放五七干校。他经历了数不清的大小批斗会,“受够了人身侮辱”。
在饱受迫害折磨后,1974年(61岁),他加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即有名的“梁效”写作组,进行“批林批孔”运动。
1976年,文革结束,周一良重操旧业,继续进行史学研究。1980年(67岁),他接受两年政治审查,并在首都体育馆被公开批斗。
1986年(73岁),周一良退休后,专心研究日本历史,读书自娱。1998年,坐在轮椅上的周一良出版自传《毕竟是书生》,对50年的风云变幻深刻反省,公开表示忏悔。
1999年(86岁),在陈寅恪诞辰110周年学术会议上,他发表《向陈先生请罪》:“我相信我这个迷途知返的弟子,将来一旦见陈先生于地下,陈先生一定不会再以破门之罚来待我,而是像从前一样……就如同在清华新西院、纽约布鲁克林26号码头轮船上,岭南大学东南区1号楼上那样的和谐而温馨。”
2001年10月23日,周一良逝世,享年88岁。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523篇作品,营员“凌空子”的第28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