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存在半衰期,是由于该原子的原子核不稳定,然后通过衰变的形式转化为其他原子。
半衰期
人类目前发现的化学元素有118种,每种元素还拥有同位素,其中很多同位素都具有半衰期,时间从几纳秒到几十亿年不等;比如碳-14的半衰期为5730±40年,指的是一定量的碳-14,在5730年后将有一半发生衰变,再过5730年后,将有3/4的发生衰变。
半衰期是一个统计数值,只针对大量的衰变物有效,对于单个原子来说,半衰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科学家根本无法预言单个原子的衰变时间。
衰变原因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它们之间通过强相互作用连接,由于质子带正电荷,所以质子间会产生排斥力,好在强力是电磁力的100倍,所以原子核不会因为质子间的排斥力轻易解体。
但问题在于强力是短程力,只在10^-15米的尺度有效,而电磁力是长程力,可以无限叠加,所以当原子核的质子数目过多后,质子间的排斥力将会越来越大,导致原子核分裂,比如82号化学元素铅,就是最大的非放射性元素,然后越大的化学元素,半衰期基本越短。
元素衰变和自身的能量息息相关,就如一个小球,我们放在山顶、平面和山底时,由于重力势能,山顶的能量最高也最容易失去平衡,而山底的能量最低也最稳定。
原子核中也存在类似的能量关系,原子核中的平均核子质量越高越不稳定,也最容易发生衰变,半衰期也越短,反之亦然。
在所有化学元素中,铁-56的平均核子质量是最低的,所以铁-56是最稳定的原子,在宇宙中,恒星聚变的终极产物就是铁-56,重元素衰变也是朝着铁-56靠拢。
而单个原子的衰变由量子力学概率决定了,我们可以计算出单个原子的衰变概率,但是无法预言单个原子衰变时间,大量的衰变原子放在一起,统计学就可以给出一个半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