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为什么要坚持收复新疆?除了捍卫主权,还有一重要原因

新疆在古代被称为西域,从汉朝时期就已经纳入中国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然而后来随着战乱和朝代变迁,西域数次被分割出去,之后又数次被完成统一大业的中原王朝所收复,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了近两千年。1757年,清朝平定了准噶尔叛乱,重新收复西北。乾隆皇帝下旨将这一地区命名为“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

到了晚清时期,清朝国力大幅衰落,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不断下降,这就给周边一些野心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十九世纪60年代,位于中亚的浩罕汗国统治者派将领阿古柏入侵新疆。当时清廷正忙于镇压国内腹地的叛乱,无暇顾及西部局势,于是阿古柏趁机在新疆攻城略地,并自立为王,建立了“洪福汗国”。

1871年,北方的沙俄也以维持当地秩序为名,出兵侵占了新疆伊犁,并对外声称只要清朝恢复对新疆局势的控制,就会伊犁完整交还。事实上,沙俄统治者显然认为羸弱的清朝已永远不可能恢复对新疆行使主权了。

然而,阿古柏和沙俄统治者的春秋大梦很快就被现实给拍醒。几年后,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节制三军,开始着手收复新疆。

1876年4月,左宗棠下令兵分三路向占据新疆的阿古柏势力发起攻击。在清朝精锐部队的猛攻下,阿古柏军节节败退,几乎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直至1878年初,阿古柏势力被基本清除出新疆,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之后,清朝方面又花了整整三年时间,通过外交努力加军事施压等手段,好不容易才将沙俄“请”出了伊犁,收复新疆终于大功告成。

当然,对清朝来说,收复新疆的过程其实还是比较艰难,而且付出的代价也非常昂贵。从1875年的战前筹备至1881年沙俄撤出伊犁,六年时间清朝为收复新疆投入的军费高达五千二百三十万两白银。1888年清朝组建北洋水师,总计花费二千万两白银。也就是说,收复新疆花掉的军费足以建立“两个半北洋水师”。由此也可以看出,清朝在捍卫新疆主权这件事情上真是下了血本。

不过,当时也有不少人认为,新疆土地贫瘠(清朝人还不知道新疆资源丰富),远离帝国中心,花如此高昂的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因为清朝面临更急迫的问题是海防薄弱,可朝廷把军费都投入到了新疆,海防建设就只能靠边站了。后来的甲午海战,清朝惨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海军建设不足导致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清廷不惜以举国之力,甚至向外国银行拆借巨额贷款也要坚持收复新疆呢?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国土神圣不可侵犯,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是所有人必须尽到的义务。所以清朝统治者决定优先收复新疆而暂缓海防建设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话虽然没什么错,但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海防问题确实比新疆的塞防问题更重要和紧迫。在不久前发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在海上如入无人之境,轻而易举就进到了帝国的心脏——北京。如果仅仅是考虑捍卫领土主权的话,优先建设海防似乎更有说服力,因为北京距离海岸太近了。所以,清朝统治者之所以会决定倾尽国力也要收复新疆,自然还有其他目的。

事实上,清朝之所以要坚持收复新疆,除了捍卫主权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发生连锁反应。因为一旦坐视阿古柏势力做大,就会进一步助长其气焰,到时候不仅会失去新疆,连蒙古将也岌岌可危。而蒙古又是北京的屏障,万一战火蔓延至蒙古,“彼时海防益急,两面受敌,何以御之?”

所以清朝在刚刚平定心腹地带的叛乱后就急于出兵收复新疆,除了捍卫国家领土外,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以防止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惨剧。历史上许多王朝的灭亡,往往都是从一些不经意的小问题开始。因此从这方面来讲,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还是比较有危机处理意识的。而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来说,无论对清朝的评价是好还是坏,但清朝收复新疆之举都毫无争议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参考文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