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细心观察过,几乎所有水杯、奶瓶、饮料瓶、脸盆等塑料制品的底部都有一个三角形的符号,三角形内部相应有一个数字,数字从“1”至“7”不等。那么,这个小小的标志究竟代表什么呢?
其实,这个三角标志是塑料回收标志,首尾相接的箭头表示可 “循环利用”,而三角形里边1~7的数字,分别代表7类不同的塑料。
“01”——PET,涤纶
PET,学名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俗称“涤纶”。PET最初的用途是人造纤维,我们穿的衣服,有很多便是以涤纶为原料的。直到1976 年PET才用于制造塑料容器,最常见的便是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俗称“宝特瓶”,“宝特”即是采用pet的谐音。宝特瓶的硬度、韧性极佳,质量轻,透明度好,携带和使用方便,生产时能源消耗少,加上不透气、不挥发、耐酸碱的性质,使它成为碳酸饮料的好包材。但是,宝特瓶不能循环使用装热水,因为PET的耐热温度只有70℃,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并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溶出。因此,我们用完了宝特瓶就应该丢掉或卖掉,让专门的公司回收处理,不要再作为水杯使用,也不要当作储物容器,如盛装酒、油等。
“02”——HDPE,高密度聚乙烯
PE是指聚乙烯,是四大通用塑料之首,也是目前应用最多、产量最高的塑料。聚乙烯有许多品种,HDPE便是高密度聚乙烯。原态 HDPE 的外表呈乳白色,在微薄截面会呈一定程度的半透明状。这种聚合物具有很好的介电性能,特别是绝缘介电强度高,使其很适于用作电线电缆。另外,HDPE不吸湿并具有良好的防水蒸汽性,还具有很好的抗冲击性。常见的白色药瓶以及容纳清洁剂、洗发精、沐浴乳、食用油、农药等的容器多以HDPE制造。我们对于用于清洁用品、沐浴产品的塑料容器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但这些容器如果清洁不彻底,最好不要循环使用。HDPE可耐 110℃的高温,但也不建议用作水杯。目前超市和商场中使用的包装袋多是以HDPE制成,对于标明食品用的塑料袋是可以用来盛装食品的。
“03”——PVC,聚氯乙烯
PVC 即是聚氯乙烯,是四大通用塑料之一,它最大的特点便是价格便宜。PVC 具有优良的可塑性,多用来制造水管、雨衣、书包、建材、塑料膜、塑料盒等。PVC 只能耐热 80℃左右,高温时或者在油脂环境下容易析出有毒物质,因此很少被用于食品包装。提到 PVC 的毒性,尤为值得我们注意:这种塑料制品产生的有毒物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中没有被完全聚合的单分子氯乙烯,二是增塑剂中的有害物。这两种物质进入人体后,非常容易致癌。
“04”——LDPE,低密度聚乙烯
前面提到的HDPE是高密度聚乙烯,这里的LDPE 则是低密度聚乙烯。LDPE 质量轻,柔性好,同时耐低温、耐冲击。但它最主要的特色便是成型加工性很好,我们随处可见的塑料袋多以 LDPE 制造。另外,常见的保鲜膜、塑料膜等也是用这种材质制作的。LDPE 在温度超过110℃时会出现热熔现象,会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因此,我们平时将食物放入微波炉前,一定要先取下包裹着的保鲜膜或者包装袋,防止有害物质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05”——PP,聚丙烯
PP 是聚丙烯,也是四大通用塑料之一。它的强度、刚度、硬度和耐热性均优于 HDPE,且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以及耐腐蚀性。PP 的缺点就是低温时变脆、不耐磨、易老化、透明性差。这种塑料多用以制造水杯、水桶、垃圾桶、箩筐、篮子和微波炉用食物容器等。PP的熔点高达 167℃,并且无毒无味,因此用它盛放食物或水也是最安全的。PP也是唯一一种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
“06”——PS,聚苯乙烯
PS是四大通用塑料的最后一种,名为聚苯乙烯。PS质量轻、硬度高、无色透明,而且能自由着色,它还具有优异的电性能,其中抗放射线能力是所有塑料中最强的。PS多用于制造建材、玩具、文具、滚轮,还有速食店盛饮料的杯盒或一次性餐具,比较常见的就是碗装泡面盒、快餐盒。这种材质在高温或酸碱环境下也会释放出有害化学物,所以我们要避免用快餐盒去盛滚烫的食物,也不要用微波炉煮碗装泡面。
“07”——PC及其他类
标号为07的塑料是除去前6种塑料后的其他类塑料,我们接触比较多的应该就是PC——聚碳酸酯。聚碳酸酯是一种工程塑料,它无色透明、耐热、抗冲击、阻燃,在普通使用温度内具有十分优异的机械性能。这种材料常见的应用有光碟、眼镜片、水瓶、防弹玻璃、护目镜、车头灯等。苹果公司的i Pod音乐播放器和i Book笔记本电脑外壳也是使用聚碳酸酯制作。对于用PC制作的奶瓶、太空杯,由于其残留的双酚A而备受争议,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在使用这种塑料容器时应格外注意。
塑料制品回收标志是由美国塑料行业相关机构制定的,并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塑料市场非常正规而严格的使用。为塑料贴上“身份证”,既是塑料分类回收的需要,也体现了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负责的态度。在我国,塑料制品标注回收标志是非强制性的,目前来看,我们为所有塑料制品“身份化”还很难做到。
(作者:姚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