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尧舜禹
相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
没错
尧舜禹之所以出名
是因为他们好单纯好不做作
居然民主地考察贤能的人
再把王位禅让给对方
跟后世那些“我不管我就要传给儿子”
甚至为了权力抢个你死我活
大搞世袭制的妖艳贱货们完全不一样
简单讲讲禅让的故事
据说尧的年纪变大
有人建议让尧的儿子丹朱继位
尧认为丹朱脾气火爆
不合适当首领
于是尧召开了部落联盟大会
讨论继承人的问题
结果大家都推荐同一个人
尧一听
貌似是个人才呀!
于是过去悄悄偷窥舜
舜是盲人的儿子
老爸愚昧
后妈顽固
弟弟傲慢
一家人都不待见他
后妈和弟弟甚至想杀了他
这个叫舜的年轻人
不仅暗地里躲开了所有谋杀计划
让他们得不了手
还对家人好得不行
尧一看果然是个人才
不管舜只是一介贫民
毅然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
还让九个儿子来观察他的品行
(真是下了血本)
而舜也没有辜负尧的期待
品行端正、办事得力
最终赢得了尧的信任
禹这边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舜年纪大了
觉得自己儿子能力不够
于是他也召开大会
讨论这个问题
身边的人一致推荐治水有功的大禹
就把位子让给了他
为了权力
历史上无数人争得你死我活
甚至搞得家破人亡也在所不惜
而他们却毫无私心
主动放下权力
这广阔的胸襟和智慧的头脑
难怪被后人一直传颂
有人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
尧舜禹之间根本没什么禅让
他们是靠篡位上台的
一边是见贤禅让
一边是谋权篡位
两种说法
完全站在了两个极端
究竟那边才是真相呢?
尧舜禹让贤的事
经过司马迁的《史记》正史记载
加上历代儒家疯狂吹捧
基本已经成了定论
现在教科书上也是这种说法
在这种情况下
很容易忽略史书里有完全相反的记载
比如
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竹书纪年》里说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禅让说”和“篡位说”
在先秦时期是同时存在的
而且“禅让说”在当时并没有太受欢迎
甚至连儒家大佬也提出质疑
比如荀子就觉得
“禅让说”太扯了
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荀子·正论》
荀子不信
说不定是因为他信奉性恶论
把人性想得很坏
喜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连信奉性善论的孟子
都不太信“禅让说”
▼
虽然《孟子》里是写下了
开头那个禅让的美好故事
不代表孟子自己就信了
因为《孟子》里还记了另一个小故事
孟子不愧是老油条
接下来的回答就很鸡贼了
《孟子》: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可见在春秋战国的时候
是流行着“篡位说”的
连儒家自己也知道
因为确实存在着很多疑点
1
尧真的心甘情愿地把位子让给舜了吗?
可能没有
看看《竹书纪年》
舜囚尧,复堰塞丹朱,
使不与父相见也
舜囚尧于平阳,
取之帝位
这里写得很露骨直白了——
舜囚禁尧
不让丹朱和尧父子相见
并且夺取了王位
2
尧真的嫌弃自己的儿子丹朱吗?
《山海经》里有“帝丹朱”的说法
要知道这个帝不是随便乱叫的
包括现在还有流传着
帝丹朱的各种传说
说明丹朱很可能
曾一度合法继承王位
(正史里是说舜谦让给了丹朱,
后来大家强烈要求才重新上位)
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
——《竹书纪年》
让丹朱暂时称王
只是舜的缓兵之计而已
因为很快
舜又把位子抢回来了
3
舜真的是个善良的普通村民吗?
看正史里的记载
感觉舜就是那种道德完人
舜真不是什么乖宝宝
他其实是个骁勇善战的人
▼
尧伐獾兜,舜伐有苗
——《荀子》
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舜却苗民,更易其俗。
禹攻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
——《吕氏春秋》
可以看到尧舜禹
都在不断发起战争
三人都不是以和为贵的人
舜的彪悍还不止如此
虽然正史里记载
大家都一致推选舜
实际上有着不同的记载
根据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所说
尧要把天下让给舜时
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的
鲧(gun)和共工等人就明确反对
结果舜流放了共工
然后亲手把鲧干掉了
《孟子》: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
《吕氏春秋》:“舜于是殛之(鲧)于禹山,副之以吴刀”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舜也逐渐老去
也要面临着继承人的问题
这时就轮到禹上场了
同样的
禹也不只是个埋头治水的老实人
治水在古代可是个掌有实权的大官
拥有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不要忘了
舜理论上是禹的杀父仇人
虽然没细说
舜禹之间的禅让同样充满疑点
比如正史记载
年老体衰的舜
去巡视南方的时候
在中途死了
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史记·五帝本纪》
舜年老体衰
中途劳累病死也很正常
乍一看没啥问题
不过只要仔细想想会发现很古怪
这是件细思恐极的事情
一般认为舜建都在山西
而当时南方(湖南)是蛮荒之地
没什么巡视的必要
按照古代的交通条件
走到那边得花个一年半载
更不要说舜那时已经年老体衰
而且还没带上家属
怎么看怎么可疑
所以
有学者提出
最可能是两种情况
▼
1
武装押送,强制流放
2
后有追兵,被迫逃亡
司马迁他们想象中的
任贤为用、发掘平民、民风淳朴、鸡犬相闻……
之类的情景
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脑补
实际上
当时的部落联盟中
已经出现了激烈的权力斗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权力进一步集中
显得更加诱人、更加令人疯狂
而尧舜禹三人
很可能就如所有后来者一样
最终也没能摆脱权力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