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军事密码本:《武经总要·字验》

有一个外国考古队,在深山的岩洞里发现一只用金属做的宝盒。盒子十分精致,上面没有锁,却打不开。盒盖十分精致,上面没有锁,却打不开。盒盖上有一圆形的字盘,刻着20个汉字:“春生此国物多君豆愿红,枝来采发南几最相撷思”。队长想了想,知道是密码锁。因为不懂汉字,谁也想不出打开宝盒的方法。后来,他们把宝盒带回来,请教大学里的一位老年华侨。那位华侨看了好一会儿,才知道是用一首中国古诗组成的密码。他按古诗诗句顺序,很快把锁打开了。

您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他破解了宝盒上字盘的密码:按照唐代诗人王维《相思》中的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的顺序转动字盘,宝盒就打开了。这是一个关于密码的故事,但是在宋朝,为了递送情报,宋朝人使用了现在为世人所熟知的密码,当时称其为“字验”。“字验”即取意于通讯双方验核与军情具有对应关系的字符。

“字验”是一套以旧诗为载体的军事通讯“密码”;旧诗很多,可随意选定,40项(或23项)军情也可以随时按需要更动,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它不但能保证情报落入敌手不致泄密,而且即使通讯人中途变节,情报也能确保安然无恙。据《宋史?舆服志六》记载,上述四十项“字验”是宋初大将符彦卿在《军律》中制定的,后来又减去许多“不急之事”,只剩二十八项,也就是选用一首七言绝句即可与之相匹配。“字验”是北宋简便而行之有效的保密措施,也是我国古代通讯史上的一大创举。

“字验”的内容记载在中国最早的军事密码本——《武经总要·字验》中。

一、语言与密码

自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信息交流和传承的基本载体。传统的军事信息保密,也主要表现为对承载秘密信息的自然语言成品的保密。在信息载体(媒体)不断增多、保密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军事信息语言载体的保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二、中国的军事密码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密码通讯最早的国家之一,由于早期的情报是使用书面公文的方式实施传递,一旦落入敌手,难免泄密,即使使用腊丸、虎符、口头传递等方式,如果信使被敌人俘获,经受不住严刑拷打而叛变,也是不安全的。因此,寻求一种只有极少数人明白,更安全的通讯方式,是军事家们大力思考的重点。

军事信息的传统保密技术多种多样。从我国军事历史上出现过的保密技术看,最早的保密手段是非语言的。战国军事著作《六韬·阴符》中就记载了当时的“阴符”通信方法。所谓“阴符”就是一种符节,由通信双方事先约定不同长度的符节所代表的意思。北宋时编撰的《武经总要》对此也有记载。周武王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就使用阴符作为符契来进行军事保密通信。他将符契的一定长度与特定军事信息相对应,如:长一寸为“大胜克敌”,长九寸为“破军擒将”,长八寸为“降城得邑”,长七寸为“却敌报远”,长六寸为“警众坚守”,长五寸为“精良益民”,长四寸为“败军亡将”,长三寸为“失利亡士”。这种以物件长度来进行保密通信的方法虽然不是的现代意义的密码通信,但与密码却着重要的共同特征——变换。密码是把语言成品变换成另一组符号,而“阴符”则是把军事信息变换成事先约定的符节长度。因此,我们可以说,阴符是一种“准密码”,这个“准密码”就是不同的长度,是一种非语言的保密符号;而符节仅仅是长度的载体或表征物。

   (一)阴书法——准语言手段

与“阴符”几乎同时出现的另一种原始的军事保密技术是“阴书”。《六韬·阴书》对此也有记载。所谓“阴书”,就是把一封竖写的秘密文书横截成3段,派出3个人各执一段,于不同时间、不同路线分别出发,先后送给收件者。收件者收齐了3段文件才能悉知秘密文书的全部内容。万一送件途中某一发送者被敌方截获,敌方也难以解读文书的全部内容。

实际上,“阴书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语言保密手段,而是通过截断秘密信息载体,使意义完整的自然语言成品形成物理隔离,从而达到局部保密的目的。不过,这种对信息载体实施物理截断的方法,事实上破坏了已有的话语结构,隔离了上下文的自然联系,甚至还可能将完整的文字截成两段。从这个意义上看,“阴书法”也有了一些语言手段的意味,即直接地破坏了语言成品的完整性。由此往后的军事保密技术开始逐步地向运用语言手段过渡。语音手段、文字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等,都在军事保密中得以充分运用。

(二)反切法——语音手段

“反切”是汉语中起源较早的一种注音方式。反切的基本方法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随韵定。具体地说,就是将一个汉字的音节分为声母、韵母两个部分,于其声母附加以一个韵母,构成反切的上字;于其韵母附加以一个声母,构成反切的下字;以下字确定声调。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母所组成的音节,就是原字的读音。例如,《康熙字典》对“爬”字的注音:“爬,《广韵》《集韵》《韵会》《正音》,并蒲巴切,音琶。”也就是说,在4部古代韵书中,“爬”字的反切都是“蒲巴切”。取“蒲”的声母“p”、“巴”的韵母“a”(含声调),二者相合,读音与琵琶的“琶”字相同。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与现代汉语拼音不一样。现代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而反切则是根据声韵原则来拼音的,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中国民间秘密语之所以有“切口”、“反切语”之类的别称,就是因为民间以反切这种语音学方法创制秘密语的历史较长、使用范围较广。在军事活动中,这种语音手段也曾被采用。传说戚继光在福建领兵抗倭时,就曾以反切拼读当地方言的方法作为军事信息的保密手段。

(三)析字法——文字手段

古人将汉字的构造方法分析、归纳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据此,将汉字分为音、形、义3个方面。汉语传统修辞学根据这一原理,创制了“析字格”这种游戏式的隐语。如《后汉书·五行志》所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范晔按云:“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又如,宋代刘义庆《世说新语·捷语》载:“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乃曰:‘卿未可信,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记所知。修曰:‘黄娟,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吾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这是一个先“会意”后“析字”的典型例子。

这一传统修辞方法在古代军事活动中也得以运用。公元683年(唐弘道元年),唐高宗死后唐中宗即位。武则天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帝,不到两个月又废唐中宗,立第四子李旦(唐睿宗)为皇帝,但朝政大事均由自己专断。因此,引起大臣裴炎、徐敬业和骆宾王等人的强烈反对。于是,徐敬业聚兵10万人,于扬州起兵,反抗武则天统治。裴炎为徐敬业作内应,欲以析字手段为其传递秘密信息。后因有人告密,裴炎被捕,其未发出的密信落到武则天手中。这封密信上只有“青鵝”二字,群臣对此大惑不解。最后,还是武则天破解了“青鵝”的秘密:“青”字拆开来就是“十二月”;而“鵝”字拆开来就是“我自与”。密信的意思是让徐敬业、骆宾王等率兵于12月进发,裴炎在内部接应。“青鵝”破译后,裴炎遂被杀,接着,武则天派兵击败了徐敬业和骆宾王的武装反抗。

(四)隐语法——词汇手段

隐语也称暗语,是把秘密信息变换成字面上有一定意义,但与该信息完全无关的话语。这是一种沿用时间很长,应用范围很广的自然语言保密方法。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春秋时楚子欲攻打萧国,萧国大夫还无社向楚国大夫申叔展求救。申叔展用隐语问还无社:“你有麦粷吗?”,还无社答:“没有。”申叔展又问:“你有山鞠穷吗?” 还无社仍答:“没有。”麦粷和山鞠穷是两种防治风温的中草药,申叔展用这两种药名做隐语,暗指水坑水井,暗示还无社在战斗中身藏水井里。申叔展见还无社没有领会隐语的含义,便进一步暗示:“你得了风湿病怎么办?”还无社这才将隐语与水井联系起来,明白了申叔展的意思。次日,萧国战败,申叔展救出了藏匿在废水井中的还无社。暗语法是一种具有词汇学和语义学意义的保密手段。这种保密手段具很有强的生命力,一直沿用至今。在当代各国军队中,执勤哨兵或基层分队使用的简易联络口令,仍然采用隐语法。

三、中国最早的军事密码本:《武经总要·字验》

综上四种密码编译法,出现了原始密码手段——代码法。出现在

公元11世纪,中国军队中出现了第一本真正的军事通信密码本——《武经总要·字验》,也是一部中国古代宋朝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为宋仁宗时的文臣曾公亮和端明殿学士丁度,二人奉皇帝之命于康定元年至庆历四年用了五年(1040-1044年)的时间编成。

曾公亮(999—1078),字明仲,晋江人,刑部郎中曾会次子。仁宗天圣二年(1024)进士。公亮少时很有抱负,且器 度不凡。为人“方厚庄重,沈深周密”。我国古代军火家。曾公亮不但善于政事,而且十分重视边防和军事建设。

丁度(990~1053)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字公稚。开封人。官至参知政事。并奉诏与诸儒集体编撰《武经总要》40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

这种密码表在总结前人经验,研究出中国古代已知最早的军事情报通讯密码,编纂在《武经总要》前集第5卷中。在这本书中用一首五言律诗的40个汉字,分别代表40种情况和要求。这种方法已具有密码本体制的特点。

“旧法:军中咨事,若以文牒往来,须防泄漏;以腹心报覆,不惟劳烦,亦防人情有时离叛。今约军中之事,略有四十余条,以一字为暗号:

请弓、请箭、请刀、请甲、请枪旗、请锅幕、请马、请衣赐、请粮料、请草料、请车牛、请船、请攻城守具、请添兵、请移营、请进军、请退军、请固守、未见贼、见贼讫、贼多、贼少、贼相敌、贼添兵、贼移营、贼进兵、贼退兵、贼固守、围得贼城、解围城、被贼围、贼围解、战不胜、战大胜、战大捷、将士投降、将士叛、士卒病、都将病、战小胜。

右凡偏裨将校受命攻围,临发时,以旧诗四十字,不得令字重,每字依次配一条,与大将各收一本。如有报覆事,据字于寻常书状或文牒中书之,加印记所请。得所报知,即书本字,或亦加印记。如不允,即空印之,使众人不能晓也”。

——《武经总要·字验》


他收集了军队中常用的40种战斗情况,编成40条短语,分别编码。这40条短语是:1请弓、2请箭、3请刀、4请甲、5请枪旗、6请锅幕、7请马、8 请衣赐、9请粮料、10请草料、11请车牛、12请船、13请攻城守具、14请添兵、15请移营、16请进军、17请退军、18请固守、19未见贼、20 见贼讫、21贼多、22贼少、23贼相敌、24贼添兵、25贼移营、26贼进兵、27贼退兵、28贼固守、29围得贼城、30解围城、31被贼围、32贼围解、33战不胜、34战大胜、35战大捷、36将士投降、37将士叛、38士卒病、39都将病、40战小胜。 

 这套密码的使用方法是:“将领带兵接受战斗命令出发前,军事指挥部门与其约定一首40字的五言律诗作为解码密钥,该诗文字不得重复,并发给一本有上述40个短语的密码本,诗中的每一字都对应一条短语,短语顺序在战前临时随机排列,该密码本只有通信双方极少数高级将领保管,在战斗中,前后方就按该密码本进行通讯”。举例如下:  

“假设双方以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作为解码密钥。如果军队在战斗在粮食将尽,需要补充,前方将领就从密码本中查出‘请粮料”的编码,假如是第九,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第九字是‘五’。于是请粮将领就将‘五’字写到一件普通公文书牒之中,并在字上加盖印章。指挥机关接到这件公文后,查出盖印章的‘五’字,得知‘五’字在临时约好的诗中列第九,再对照密码本上的顺序,就得知了前方的情报先锋官得令后默念一遍诗歌,即可从‘戏’中数出命令号码了。唐朝的五言诗不计其数,送信的人又不明就里,敌方即使严刑逼供,信使也是‘打死说不出’”。

这种古代军事通信的密码方式与现代密码比较,显得十分简单粗糙,如果战事复杂,那40个短语显然不足以表达各种信息。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社会条件下仍是一种独创,对于汉字密码的发展不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种汉语言文字的密码通信方式却是相当先进的,通信各方约定使用的诗,实际上就是现代密码学所说的“密钥”。但在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汉字的密码化发展却半途而废,中途夭折。以至于后期中国沿用西式的编码方式,在对外战争中屡遭外国欺侮。

参考文献

李苏鸣.军事语言研究[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

曾公亮,丁度等.武经总要[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

延伸阅读:

1.林东岱,曹天杰.应用密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罗守山等.密码学与信息安全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