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航空母舰是邓尼茨“狼群战术”的克星?

1943年1月,美、英两国首脑以及高级将领们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商讨下一步盟军的行动。尽管双方在战略问题上有很大的分歧,但确保大西洋上同盟国生命交通线的安全成为共识。然而,对德国潜艇基地的打击却收效甚微。

几乎在同一时期,邓尼茨接任德国海军总司令兼任潜艇部队司令。在他看来,潜艇是绞杀同盟国大西交通线的中坚力量。接任后的邓尼茨如鱼得水,研发新潜艇,运用新战术,3个月击沉187艘商船,用实际行动狠狠地回应了盟军的反击。

就在德军上下欢欣鼓舞,沉浸在胜利的喜悦时,战局突然发生逆转。

随着邓尼茨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大西洋上游猎的U艇达到了120艘。更有甚者,以往U艇“小偷小摸”的袭扰盟军护航编队,现如今敢“硬碰硬”的正面攻击,商船损失惨重,尤其是“非安全区”里航线,几乎被掐断。

邓尼茨疯狂的进攻,确实让刚刚取得非洲战役胜利的盟军不知所措。尤其是对付“非安全区”的德军潜艇几乎没有太多办法。但是航空兵反潜的效果引起了盟军高层的关注,因为所谓的“非安全区”,就是陆基轰炸机飞不到的地方。

能够将飞机带入“非安全区”的就只有航空母舰了。尽管英国人先前有过类似的尝试,效果不佳,连航母都被潜艇击沉了;但现在当务之急,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试一试,最起码震慑一下对手也是好的。

于是,一支刚参加完登陆非洲“火炬行动”的支援舰队,开赴大西洋“非安全区”。 这支舰队以航母为核心,周围部署2-3道以驱逐舰、快速护卫舰为主的防护圈。既能防范U艇的偷袭,保护航母,又能以舰载机打击德国潜艇。

这支航母编队并没有什么具体任务,就是游弋在“非安全区”里巡逻,发现潜艇立刻组织舰载机、快速护卫舰进行拦截。没有想到打击效果很好,邓尼茨的潜艇不是被击沉,就是趴在水底不敢露头,护航编队终于可以放心地驶往目的地。

德国潜艇终于遇到了它的克星——航空母舰。

航母编队的优异表现彻底改变过去被动挨打的局面,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也因为航母编队的存在,更加放开手去拦截U艇,德国人很难下手。这突如其来的效果,让盟军将领们喜出望外,并围绕着航空母舰反潜进行了更多的优化措施。

首先,航母编队不加入护航编队,它主要任务是在“非安全区”巡逻,主动搜索护航编队附近或航线周边海域,一旦发现德军潜艇,舰载机立刻在空中进行攻击,并招致更多的舰艇前来围攻,U艇要么逃走,要么束手就擒。

其次,新研制的高频测向仪装备到航母编队。一旦德军潜艇被测向后,猎潜舰艇和飞机对该方向进行战术搜索,并通过厘米波雷达进一步锁定U艇的具体位置,抛射深水炸弹进行攻击,即使是在黑夜也非常有效。

更有创意的是,盟军在油轮或宽大的运输船上进行简单改装,铺设飞行甲板,装载3-4架飞机。通过船上的厘米波雷达搜索附近海域,一旦发现U艇,这些飞机立刻展开攻击,任务完成后还能飞回商船。

这下邓尼茨的“狼群战术”一下失效了。以前被动挨打的护航编队也开始主动攻击,再加上更具威胁性的航母编队,“非安全区”的形势大有改观,德国潜艇的损失也开始增加,就连擅长的“狼群”攻击战术,在盟军的打击下也变得越来越难以组织。

形势一边倒的转变,让邓尼茨倍感压力。

但不服输的他很快改变了战术。在他看来,对手的实力大增,无非就是增加了收缩范围,攻击更加精准,对付少量的潜艇自然游刃有余。如果大幅增加参战潜艇,形成实力强劲的潜艇战斗群,盟军一定会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于是,他集中了60艘U艇埋伏在航线上,试图以“硬碰硬”的形式重新改变不利的局面。可是,盟军通过无线电监听获悉了德军的一举一动,纷纷避开,但仍有一支由43艘商船、3艘驱逐舰、5艘护卫舰组成的护航编队进入了德军包围圈。

就在“狼群”准备行动的时候,护航编队的高速护卫舰首先发起进攻,U艇纷纷转入水下不敢露头。潜艇最怕的就是护卫舰上的深水炸弹,这些躲在水下的U艇大气也不敢出,更不敢向柏林报告战斗情况。

也就是说,邓尼茨这个时候也无法知悉U艇的位置,更不可能有效的组织集团式攻击。这些习惯于独来独往的“狼群”只好化整为零,分散迎敌。可是,盟军的巡逻飞机几乎昼夜不停地在护航编队上空警戒,U艇根本没有下手的机会。

3天后,就在邓尼茨收拢潜艇准备进行第二次攻击时,盟军的第3支援编队与商船队汇合,正严阵以待地等待一场大战。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U艇,海面上密密麻麻,将护航编队团团围住。

合兵一处的护航编队充满信心、毫不示弱。所有的护卫舰艇冲向“狼群”,海面上汽笛声四起,抛射型深水炸弹掀起阵阵巨浪。哪里有U艇,哪里就有护卫舰,而且“咬住不松口”,甚至不惜追击近4个小时,直到将对手击沉大海。

第二回合,盟军商船被击沉了7艘,德军潜艇也损失了2艘,多艘受伤,算是打了一个平手。眼看这支船队离目的地越来越近,必须在远离陆基轰炸机的“非安全区”内尽快下手,扩大战果。邓尼茨下令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最后一次攻击。

15艘U艇冒着被护卫舰艇和飞机攻击的危险,纷纷浮出水面准备对商船采取进攻,但海面上的大雾让U艇成为了“瞎子”,找不到任何攻击目标。然而,盟军通过厘米波雷达,将U艇的位置清楚地显示在屏幕上,接下来就是反潜攻击。

毫无疑问,德国潜艇陷入一场被动挨打的局面,护卫舰艇纷纷出击。随着大雾散去,反潜机有可能实施空中打击,邓尼茨只得咬牙下令停止攻击。这场战斗,盟军以损失13艘商船的代价,换得U艇损失8艘,受伤8艘,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1943年5月,随着盟军利用航母编队等手段打击“狼群”,邓尼茨一个月就损失了41艘潜艇,其试图封锁大西洋交通线的愿望彻底破灭,不得不下令所有潜艇从航线上撤退。盟军的颓势局面终于扭转,英、美两国首脑终于长舒一口气。

当然,邓尼茨的这次撤退,其实也与德国所面临的大环境有关,潜艇战不再是单纯的破坏交通,而是随着德国在各战场上失败也在走下坡路,不可能再有什么大的作为了。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狼腾大西洋》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