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里我终于明白的5件事

前几天,一位刚刚跳槽的学妹找到我。她说自己眼下特别迷茫,不知道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希望我给她一些建议。

我回复她说,其实真正的职场成长不在经验之谈,而在每天工作要应对的具体情境中。你现在感觉迷茫,或许恰好就是你成长的时机。

当公司交代了严峻任务,是硬抗下来,还是明确自己的职责而拒绝?和同事们该保持怎样的关系,是就事论事,还是拉近距离?这些困惑,作为职场人的你我可能都会遇到。而每一次判断抉择、每一段挫折坎坷,都是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成长的节点。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采访了一些在职场中历经成长的人,请他们谈谈自己的反思和感悟。如果你也在职场中迷茫过,如果你也渴望获得成长,希望这些故事能带给你启发。        01

“挫折会一直重复出现,要愈挫愈强”

Chris,27岁,男,新媒体内容策划

都说互联网创业公司“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没想到连岗位安排也是这样。我入职不到一个月就被调岗,做起了新媒体内容策划。

调岗之后,工作开始变得非常折磨人。整个市场部门20多个人,一半在项目组里,流程非常臃肿;每次开会七嘴八舌的,谁都能提一点意见。市场总监焦虑水平特别高,要求也很严格。本来策划案就很难写,写出来每一稿按同事意见反反复复修改,最后可能总监一句话就要推翻重来。

那阵子天天胆战心惊地来上班,怕稿子不过又要挨批。而且心特别累,自己明明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工作成果总是无法得到认可。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自我怀疑,这在以前的职业生涯中是没有过的。

后来有一次,和总监过一份自己没多大信心的策划案,以为又要挨一顿批评,没想到,他竟然一边修改一边耐心地讲了一些方法技巧,还分享了自己面对工作瓶颈的个人经验,说很高兴看到我仍然在努力,鼓励我继续加油。

那次谈话之后,我好像突然从新的角度理解了过去几个月的受挫经历。其实同事提意见也好、领导严格也好,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希望我可以快速成长,把项目做起来。而让我一直止步不前的,恰恰是我内心对挫折的抗拒。过去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我总是想要逃避,希望只做擅长的事,这样就可以永远不受挫,却忘了顺风顺水也意味着原地踏步。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更主动地去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任凭其他人的意见影响我的判断。再后来,复盘会依然会挨批,策划案仍然要返稿,但我好像没过去那么怕了。

职场上的挫折会一直重复出现。如果只追求一种舒适、稳定、被认可的状态,是不会有成长的。想要在职场中进阶,就需要在心态上自我调整,遇到挫折的时候,要有愈挫愈强,去直面问题、不断推翻过去的自我,然后重建新的信念,去想方设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价值。        02

“我是女性,我也可以拼出自己的事业”

晴子,28岁,女,海外销售经理

我是那种特别相信努力就有回报的人。如果回报没到预期,那一定要么是努力不够,要么努力方向错了,要么时机未到。所以可能外人看来,我还挺拼的。

刚开始工作不到一年,我就很确定自己想要在国际贸易领域长期发展。前景利好,做的事情感兴趣,能力又够得上,我没有理由不拼一把。所以每天加班到半夜,因为客户都有时差,隔着邮件和Skype,沟通很容易不及时,我就想着尽力争取及时回复,聊天聊多一点,提高他们下订单的机会。

但领导对我不是特别满意,觉得我谈判方式太温和了,客户可能不会重视我们的需求。另外,作为女性销售,开展业务可能会遇到绕不过去的难处,比如个别地区的客户来华谈判,会点名要男性的销售陪同,觉得女性在“不方便谈事情”,这种情况我就只能求助同事。

那段时间我特别发愁,做事逐渐开始往后缩,顾虑也变多了。我甚至想过转行,想过要不要退一步“海阔天空”。

后来偶然一次,我和朋友吐槽这些工作上的纠结,她给我安利了一本书,是Sheryl Sandberg那本很有名的《LEAN IN》。上面有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女性要学习举手要求,而且举着不放,因为一旦你的手缩回去了,即使是最好、最友善的主管也不会注意到你。”

我开始说服自己重拾信心去争取那些我原本想要的,让自己相信那些成就本来就可以属于我。第二年第一季度结束,我拿到了俄罗斯两个新订单,用业绩说服了领导,让我在第二年接手了俄罗斯地区的全部客户。

初入职场的时候,我虽然自认为足够努力,也足够用心,但对自己多少是有些不坚定。一旦环境里“劝退”的声音多起来,我就开始自己怀疑自己。但后来工作久了,我越来越确信,那些声音听起来是阻碍,其实没那么重要。不要让它们干扰你的目标。特别是女性,有自己的事业追求,就更不能退缩,要“举着手不放”。        03

“工作之后才懂得,人际沟通是门艺术”

小蟹,26岁,女,期货行业研究员

工作之后我才懂得,很多时候起到最关键作用的因素不是事,而是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门艺术,是特别需要用心观察、仔细琢磨的。

我刚入职的时候,前辈带我去仓库调研。我第一次去,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带着纸笔和满腹的问题底稿,在现场问了一圈,却没获得多少有用的信息。当时我感到挺挫败的。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不擅长交际,只好尽量努力准备,没想到还是成效甚微。

后来,我的前辈教导我,去仓库调研,像库存、出货量这些信息,可能会涉及到其他客户的隐私,仓库员工是不能直接讲的。所以,如果像我这样拿着笔和纸过去,很正式地询问,对方的防备心就会比较重,不会告诉我有用的信息。

而实际有效的方式是“旁敲侧击”,要从仓库员工关心的事情聊起。比如,可以问问他们最近出货忙不忙、工作累不累,如果他们表示很累的话,那可能就说明出货量比较大,物流运转得比较快。

这个事情给我上了一课。在学校里的时候,老师教导你要认真记笔记,要遵从步骤操作。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情况。实际工作中,各方利益诉求不同,不是每个人都会配合你按步骤做事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必要考虑的因素。

特别是,工作过程中尤其要考虑利益链上下游各个参与者的感受,和他们拉近距离,而不是一上来就很功利地去提需求。你需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去想,他们会更关心什么。对话进行得越自然,你获得的信息越可能趋近真实。

我们的文化里有一种误区是,好像套近乎就是不好的,其实不是的。如果你尊重信息的价值,尊重对方是个有感情的人,那么拉近距离就是必要的。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自己实现目标,更是一种合作诚意的体现。如果你都不愿意考虑对方的感受,那对方又为什么愿意无偿帮助你呢?        04

“心怀理想,也需要在现实中脚踏实地”

只加滤镜不修图,30岁,女,驻校社工

我在海外学的社会工作学。刚回国工作的时候,我发现社工在国内很多方面不够专业,于是一心想要改变行业现状。

新单位刚去不到一个礼拜,我就把人家项目书从头到尾批判了一遍,提了一堆建议,闹得同事关系特别尴尬。领导也委婉地回复我说,你说这些我们之前也想过,但是不太方便实施,条件也不够成熟。我就很郁闷,觉得自己一片好心,领导和同事都不理解。

后来,我手上有个项目需要上海一家基金会的支持。在撰写项目书的时候,我应用了很多我认为专业、先进的理念,自以为水平过人。结果,我们确实争取到了那家基金会的支持,但最终版的项目书改动非常大,我最早写的内容所剩无几。

那次事情之后,我开始有所思考,为什么我回国工作以来处处碰壁。有一次和领导吃饭聊天的时候,我坦白了自己的沮丧。我说我在国外学了很多先进的理念,但是在这边都应用不了,挺难受的。

领导听了之后对我说:我觉得你现在这个样子,特别像是你面前有一条脏兮兮的河,你站在岸上,自己不下河,只是在跟别人说,你看人家干净的河是怎么怎么样的。但对于你面前这条河,你不了解它为什么能被污染成这样,你连怎么治理都不知道,你怎么让它变成一条干净的河呢?

领导这番话对我的影响蛮大的。那之后,我开始尝试调整观念,去了解政府购买服务是什么样子的,去了解基金会如何筛选项目,去了解现在的政策对于哪个人群、哪类服务有倾向,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怎么提供服务。

其实任何行业,任何单位,当它招揽新人进来的时候,它都不会需要一个坐而论道的督导,而是一个参与其中的协作者。作为新员工,无论你的背景如何,你都需要有开放接纳的心态,去了解你的机构和行业,去协助周围人把事情做好,去展示你的价值。因为只有这样,别人才有可能相信,你是真的有能力为他们带来好的改变。        05

“为了想要的快速成长,再困难也不后悔”

ttxyy,28岁,女,会计

今年年初,我跳出已经工作了三年半的银行,转行会计,从零开始。新东家是一家刚成立不到半年的单位,财务制度并不完善,我此前也并没有直接的财务工作经历。新行业、新公司、新岗位、新环境、新同事,层层叠加,每天精神压力都很大,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也不为过。

建立财务各项制度、做年度预算、审核发票、记账、出报表、管理发票、报税……这一切我都要一个人完成;没有人系统地教或带,我不得不主动去问母公司的同事和从事财务工作的同学。与新业务一起需要适应的,是公司与银行截然不同的工作风格和人际相处方式,是快节奏和高强度的加班,以及下班后如何从缝隙里挤时间准备会计考试。

不过,因为获得了想要的快速成长,再困难的时候,我也没后悔过。到现在,公司仍有很多很多事务待启动,财务这行博大精深,我仍然有很多不懂的事情,但我知道这段时间以来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比起刚入职的时候懵懵懂懂,做什么都手忙脚乱,现在的我已经可以更从容地迎接更多挑战了。

在做出职业发展重要抉择后,面对挑战,我觉得还是要从理性出发,明确自己的目标,尽可能把精力都聚焦在如何自我提升、如何适应新工作上。偶有迷茫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既然转行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更要抓紧时间做好实际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职业发展很难规划,因为遇到瓶颈时总要求变,而变化一旦发生,挑战也是不可预知的。想要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就一定要把自己放在能够快速成长的环境里。只要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升了,以后无论是在公司内部晋升,还是跨越行业面临新的工作内容,都能让自己选择更多一点。        KY作者说:

过去在学校里,成长是学到一点会一点,我们习惯了被带领。在找不到方向的时刻,我们会不由自主停下来,被动等待获得经验的机会出现,或是主动寻找“理论上最优的解答”。

但在职场中,我们遵从完全不同的逻辑。没有谁的方向可以替代你的选择,没有理论可以穷尽实践的复杂。成长是我们从逆境中踏破铁鞋走出自己的道路;是我们经历艰难险阻,在忍不住的抱怨和更多的坚持里,不知不觉获得丰富经验。

所以,在困惑迷茫时,记得继续向前走,别放弃。

以上。

KY作者 / Celia

编辑 / KY主创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