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尼茨任德国海军总司令为什么坚持兼任潜艇司令?

1942年的大西洋,邓尼茨的潜艇部队给盟军的海上交通线带来了巨大威胁。1160艘舰船被击沉,总吨位达779万吨,而这一年同盟国的造船吨位也不过700万吨。也就是说,同盟国的损失量大于补充量,形势更加危急。

尽管在各个战场上,同盟国向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美、英远征军横渡大西洋在非洲登陆,重新控制了由地中海经苏伊士运河至印度洋的航线,并为攻入南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海运能力只有战前的65%左右,让盟军很难在欧洲战场上大有作为。

但关键的问题,这场战争由谁“扛大旗”? 英美两国开始争夺战场主导权。

1943年1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会晤。这是英美两军首次联合作战,胜利登陆非洲后召开的第一次军事会议。旨在讨论下阶段盟军的行动方向,并确定在欧洲和大西洋上如何对德国进行全面反击。

作为欧洲大国的英国,在借助美国强有力的物资支援,以及巨大的战争潜力,取得了非洲战役的胜利。这让一直忧心忡忡的丘吉尔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自认为英军将是领导盟军的主要力量,同时为了钳制美国,他要主导这次会议。

一是,关于斯大林提议的美英军队登陆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罗斯福认为这是同盟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希望尽早结束战争。但一贯反苏的丘吉尔却希望能够领导英美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打击德国“软腹部”。

二是,提议美国在太平洋战场采取积极攻势,比如进攻缅甸。这显然与美军倡导的“先欧后亚”的战略相抵触,罗斯福敏锐地感到,丘吉尔意图转移美军的战略方向,从而避免美国人过多染指欧洲战事,以便取而代之。

更过分的是,他指出同盟国战前拥有的4200万吨商船,4年来已被邓尼茨击沉了1700万吨,而造船数却只有损失数的2/3。这不仅威胁到英国的生存,而且也没有足够的物资去登陆欧洲大陆,必须将大西洋反潜战作为首要作战任务。

丘吉尔不愧老奸巨猾。他一面利用美国的军事力量帮其赢得在欧洲的“老大”地位;一面将更多的战争“责任”交给美国,让美国人远离欧洲。也就是说,英国人指挥盟军,美国人干活。由此,来牢牢把握住英国人在盟军中的话语主导权。

丘吉尔的“伎俩”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罗斯福看来,美军尽管参战不久,军事实力和经验都还不高,但不能听凭英国人的指挥。要知道,美军的“先欧后亚”战略不仅是要主导欧洲,更是主导全世界的第一步。

罗斯福一口答应丘吉尔的提议,在西西里岛登陆,并赞同将大西洋反潜战作为美军的首要任务,但坚持在太平洋战场上采取守势,“先欧后亚”的战略不变。这也就是给英国人一个明确的信号,小问题上我不计较,但在关键问题上丝毫不让步。

不管双方争论得如何激烈,保证大西洋海上运输安全,是盟军的头等大事。

丘吉尔从罗斯福的态度中感受到昔日的“小弟”早已不甘心做“配角”了。美国人不仅要插手欧洲事务,而且将亚洲的所有利益掌握在自己手里,丝毫不给英国人任何机会。可见,罗斯福比丘吉尔看得更远,但主要还是国家实力说了算。

不管怎么说,打击邓尼茨的“狼群”,保证英国的海上“生命线”已是一个不错的决定。但在具体手段上,盟军猎杀德国潜艇部队的成效并不大,问题的关键出在盟军的打击方式和方向上,他们将比斯开湾的德国潜艇基地作为打击目标。

大量的盟军轰炸机从英国出发,对德军潜艇基地进行狂轰滥炸,但有所准备的邓尼茨早已建成坚固的潜艇船坞,潜艇躲在山洞里毫发无损。U艇仍旧频繁的出动,在大西洋上频频出现,轰炸潜艇基地这一方式未能奏效。

盟军又改用“间接攻击”的方式,打击与潜艇相关的设施和油库。并轰炸基地周围的城市,试图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来降低U艇的出动率。然而,依旧收效甚微,盟军这种看似投入很大的轰炸行动最终成为不划算的浪费。

更让同盟国难受的是,邓尼茨接任德国海军总司令,U艇再创辉煌。

如果说在1942年德国在各个战场的表现都差强人意的话,唯有大西洋战场上德国海军的表现令人夺目;如果说在海军中谁的“功劳”最大,那一定是邓尼茨的潜艇部队。相反,其他水面舰艇根本就不是英国人的对手,常被堵在家门口挨打。

为此,“小胡子”对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训斥了90分钟,将海军的巨舰比喻成废物。雷德尔不得不提出辞职,“小胡子”下令由邓尼茨接替他的职务,并晋升为元帅。邓尼茨接受这个职务的同时,坚持兼任潜艇司令一职。

他相信自己身兼两职后,可以更好的整合海军资源,为潜艇战带来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将U艇的优势发扬壮大。此时的邓尼茨,可谓是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最高峰,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要让所有人都认识和重视U艇在大西洋作战中的重要性。

首先,进行潜艇的技术革新。为提高U艇的远洋能力,对被称之为“乳牛”的大型输油潜艇进行升级,将其载油量扩容到430吨。由它进行保障,可以使12艘中型潜艇在海上逗留时间增加4个星期;或者5艘大型潜艇增加8个星期。

同时抓紧组织“瓦尔特”新型潜艇的批量生产。这种潜艇排水量达1600吨,采用新型发动机,水下航速更是创纪录地达到14节,蓄电池能量增加一倍多,并装备可伸缩的通气装置,可一直在水下续航,隐蔽性极高。

其次,对“狼群战术”进行改革。过去一直希望由航空兵担任搜索任务的想法,终于得到了实现。航空兵的搜索距离和高度让U艇“如虎添翼”。并将过去U艇组成的一道长防线,改为在同盟国商船必经航线上依次摆下3-4道短防线。

更加有效的是,邓尼茨与英国人一样也十分重视情报工作。他下大力气优化海军司令部的情报部门,及时破译出盟军护航编队的密码,并整合遍布世界各地的德国间谍向其提供船队情报,致使盟军船队常常钻进U艇的“包围圈”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尼茨对潜艇战的升级终于得到了巨大回报。他接任后的2个月,德国潜艇部队就击沉商船102艘,吨位达55万吨;第3个月更是击沉85艘,吨位达51万吨,刷新了最高纪录。

当然,让盟军感到束手无策的是,以往U艇大多袭击独行或掉队的商船,对护航编队的攻击战果不大。现如今,“狼群”敢与护航编队“硬碰硬”,85艘商船中有67艘是护航编队的损失,占比79%。盟军绞杀U艇的作战计划彻底失败。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如何烧得好关键看成绩。邓尼茨作为海军总司令,依然兼任潜艇部队司令就是“稳重、务实”的表现,将自己的专长发挥更大优势,取得更大的战果,让人心服口服。用事实说话,他不愧元帅这一官职。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狼腾大西洋》

欢迎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