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树伐倒时,在横切面上总是能看到一圈一圈的环,而这些环被称之为“年轮”。那么,树的年轮是如何形成的呢?
当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到处都是一片绿意盎然,树木会长出很多绿色的嫩叶。充沛的雨水滋润着大地,各种树木更是得以茁壮成长,树木“身体”里的细胞不但数量多体积也大,薄薄的细胞壁,疏松的材质,浅浅的颜色,这类树木被称之为早材或春材;而到了秋天,天气转凉,干燥的气候导致树木生长缓慢,“身体”里的细胞变得又少又小,厚重的细胞壁,紧密的材质,深深的颜色,这类树木则被称之为晚材或秋材。同一年里的春材和秋材合在一起便叫做年轮。因秋材颜色较深而春材颜色较浅,所以第一年的秋材和第二年的春材之间会呈现出一条界限分明的线,而这条线便是“年轮线”。同一年的春材加秋材形成一道年轮,由此可见,通过年轮的数目便可得知树木的年龄了。
是不是所有的树木都有年轮呢?
前面提到了年轮的形成,它需要足够的雨水来形成春材,同时也需要干燥的秋季来形成秋材。那么,如果没有春秋季节呢?因此不难想象,只有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和雨季、旱季交替的热带地区生长出来的树木才会有年轮,而在四季气候变化不大的地区所生长出来的树木,年轮则不明显。
有趣的是,树木的年轮还有着很多特征。中国处于地球的北半球,而日照又偏南方,所以树木的年轮会出现“南疏北密”的现象。而这一现象,恰恰给人们提供了辨别方向的便利。想象一下,如果你身处荒郊野外或迷失于深山密林,那么,不妨通过树木的年轮来辨别方向。
聪明的人类在早年前就能根据树木的年轮进行气候预测。人们通过观察树木年轮的宽窄,可以了解到当地每年的气候变化情况。年轮宽表示当年的气候较好,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反之,年轮窄则表示当年气候恶劣,温度低于平常。通过观察年轮的宽窄,所反映出的周期性,便能预测出未来的气候变化。气象学家通过预测出来的气候变化,可以推测出未来的干旱及其它自然灾害,能够有效地进行及早预防。
通过年轮的研究,还能对环境进行测试。科学家们通过对树木年轮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检测出铅、锌、锰等金属元素对当地环境的污染情况。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还能得出同一地区在不同年代的污染情况,最后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得以查找出污染源头。
树木的年轮记录着大自然的“蛛丝马迹”,它的科研价值,可谓弥足珍贵。因此,科学家们也不断推陈出新,如利用CT扫描法、树心取木法等,既不用伐倒树木,又能取得珍贵的研究资料。同时,对树木的保护,严禁滥砍滥伐也早已成为国家森林法的重中之重。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