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法国洛里昂,德国潜艇部队指挥部,邓尼茨在这里制定潜艇作战计划,对每一次“狼群”攻击行动进行组织策划,并汇总战斗成果和战损情况。随着潜艇在大西洋海战的主要位置得到认可,潜艇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截止年底,邓尼茨已经拥有876艘潜艇,可以说德国U艇遍布整个大西洋,给盟军商船带来了巨大威胁。但随着美、英等国建立护航体制,升级反潜装备,尤其重视航空兵对U艇的搜索、打击,“狼群战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邓尼茨的“狼群”游击战。
随着美国的战时体制逐渐成熟,在反潜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一改过去任由U艇在美国东海岸肆虐的现象。尤其是美、英两国陆基轰炸机参与反潜后,U潜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并形成一个“非安全区”,这是同盟国反潜力量触及不到的地方。
尽管德国潜艇不敢在轰炸机打击的范围内活动,但在“非安全区”的活动依然猖獗,因为这里是同盟国交通线的必经之路,要么集中更多的护卫舰船“杀出一条血路”,要么“画大圈”绕行避开。邓尼茨根据这个情况也进行了调整。
首先,游击战。广阔的大西洋给U艇提供了比较大的回旋余地,美洲海域防卫严了,就转移到北大西洋的同盟国交通线上,或者到纽芬兰沿岸寻找机会等等。并按照约100天轮一次,利用同盟国放松警惕的时候,进行攻击。
其次,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潜艇的数量多了,就可以组织有规模的潜艇战。尽管护航编队中护航舰只有所增加,但面对20几艘U艇的同时进攻,总会顾此失彼,疲于应付。而U艇可以从容利用这个空档对商船进行攻击。
更为有效的是,蛰伏在某一海域,等护航编队路过此地时,利用驱逐舰离开队伍去掩护掉队商船的机会,迅速进行围攻;或者利用大雾天气,护航舰只不敢贸然采取行动时进行攻击等等。
总之,就是利用对方容易放松、麻痹的机会,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了就跑的策略,在大西洋上频频得手,尽管护航编队积极反击,U艇也有一些损失,但与被击沉的商船相比,德国潜艇采取这样的战术是值得的。
U艇在大西洋的战绩颇丰,这其中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
1942年秋,随着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损失惨重,大幅度缩减了对 “非洲军团”的支援。再加上,英军加强了地中海地区对意大利海军的打击力度,导致隆美尔领导的德意联军物资奇缺。最终,蒙哥马利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
相反,邓尼茨的潜艇部队却在大西洋“非安全区”战果不错,他十分得意地认为,德国各个战场上的败退,唯有他的U艇节节胜利,这是莫大的光荣。殊不知,他的这些“成绩”与盟军实施登陆非洲的“火炬行动”是分不开的。
一是,盟军为了解决非洲问题,策划集中了664艘军舰和运输船,近20万的部队参与这场战役。大量的驱逐舰、护卫舰等护航舰只被抽调前去支援盟军登陆部队。自然,大西洋的护航舰只就少了许多;
二是,德国潜艇对远渡大西洋的英、美远征军来说是最大的威胁。为此,同盟国为了将邓尼茨的潜艇部队牢牢地吸引在大西洋的“非安全区”,不断地派出一些商船队进入“非安全区”,这些编队护航能力不高,吸引了大量的U艇前来围猎。
更加拍手称快的是,盟军在实施“火炬计划”前,组织了一支大型商船队,并将此消息有意地透露给德国人。在远离陆基飞机打击范围的“非安全区”有这样一支船队,简直就是“到嘴的肥肉”。于是,邓尼茨的潜艇主力大多去围追堵截。
就在U艇在马德拉岛附近进攻这支护航编队,大呼过瘾的同时,盟军庞大的登陆部队正浩浩荡荡直奔直布罗陀海峡,北非登陆作战正式开始。盟军这招“调虎离山”之计,保证了盟军在北非登陆成功。这次行动完全出乎德国人的意料之外。
上当的邓尼茨,恼羞成怒,开始实施反击。
得知美军在摩洛哥沿岸登陆的消息,邓尼茨既吃惊又羞愧。作为一名海军高级将领没有觉察出对手这么大的一次行动,说轻了是水平不高,说重了就是严重的失职。他下令潜艇主力集中到直布罗陀海峡,阻碍盟军登陆。
然而,盟军几百艘的护航战舰、飞机警戒在登陆场附近,陆地上还有雷达跟踪,可以说是防守严密,潜艇很难有所作为。邓尼茨尽管不情愿,但还是命令展开攻击。这么做,不全是弥补自己的过失,更重要的还是对“上面”有所交代。
事与愿违,在盟军严密的防守下,邓尼茨非但没有取得多少战果,反而不少潜艇还没有展开行动,就被盟军警戒部队盯上,遭到密集炮火的攻击,损失惨重。清醒过来的邓尼茨很快意识到这种做法是很不明智的。
当海军司令雷德尔要求增派29艘潜艇,补充直布罗陀海峡反登陆作战的损失时,遭到邓尼茨的强硬反对。因为这分明是拿自己的“短处”打击对手的“长处”,这是“添油战术”,犯了兵家大忌。同时,这点兵力也实现不了反登陆的胜利。
但上级的要求也不能不执行,邓尼茨建议在直布罗陀海峡的潜艇由20艘减为12艘,地中海地区不管损失多少,只补充4艘。在这一个月“硬碰硬”的作战中,U艇只击沉了4艘盟军船只,雷德尔也觉得不可能阻止盟军登陆,下令停止。
邓尼茨的潜艇部队重返大西洋,依然以攻击商船为主,并取得辉煌的战果。因为他知道同盟国的大部分军舰都在支援非洲登陆,此时的商船队护航能力最弱,是发挥U艇长处的最好机会。这下,该轮到盟军如坐针毡、毫无办法了。
这一年,德国潜艇共击沉同盟国1160艘舰船,计600多万吨,加上其他击沉的舰船数,共计达到779万吨,而同盟国这期间的造船量也不过700万吨。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德国只损失了87艘潜艇,损失比相差甚远。
尽管从数字上看,德国运用潜艇战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并没有取得大西洋的控制权,从战略角度上看,至多与同盟国打成了平手,双方都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当然,潜艇只能“小偷小摸”的偷袭,也不可能成为称霸海洋的主导舰种。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狼腾大西洋》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