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相亲是我对霸道父母的反抗

今年的国庆节绝对是中国相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因为今年火了一种新的相亲模式:代相亲。

写上篇文章的时候还没意识到这个居然这么火

那些月月月光的年轻人们居然有钱请人去相亲?一次还600?如果马路国庆节不是在家里写稿子,而是去带人相亲,那么上午一次,省一顿早饭钱,中午一次,美美地再蹭一顿饱饭,下午一次,可以喝顿下午茶,晚上再一次,就一顿自助餐就行,合情合理白吃白喝,一天还能白嫖2000多。

完美!

就马路这口才,什么样的相亲对象搞不定?要我去,绝对的业界精英,说不定遇到喜欢的小哥哥还能就此摆脱单身呢!

但是吧,代相亲不是简单地替人去见个面,至少你要能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扮演出不同的人设。

为什么会有人选择代相亲呢?我不想去相亲,但是家里非要让我去,不去就是不给人家面子,不尊重人,然后帮你安排相亲的爹妈姑舅三奶奶面子上也挂不住,然后就各种数落你,再然后就是你也老大不小的……吧啦吧啦讲一大堆。

于是,既不想去相亲,又不想让自己尴尬的年轻人们就将这事交个一个陌生人处理了。

被委婉拒绝的不只是对方,还有给他们安排相亲的那些长辈们。毕竟老板可以换,亲妈换不了。即不想终身大事就这样被安排又不想和父母闹得不愉快的年轻人们就选择了这样一种消极的方式反抗。

所以,代相亲是年轻人们对“霸道父母”们的非暴力不合作,是一场两败俱伤的闹剧。

找人代相亲其实并不能让这些年轻人轻松多少,虽然避免了互发好人卡的尴尬,但是这事如果被父母和介绍人知道了搞不好又是一场大战。

相亲的这段时间你也并不能很放松,至少你不能在家待着吧。

以前,谁家都是一生生一窝,找对象也没那么难,只要看着还行,就可以结婚。

五、六十年代的对象是国家“发”的。那时候什么都是组织管,只要是到了适婚年龄,组织上知道你是单身,就会给你介绍一个又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那时候结婚不会要房子,因为房子也是组织上发的。那时候白富美还处在相亲鄙视链的低端,追女朋友不需要那么多技巧和方法,你只要说你全家是工人或祖上八代都是贫农,这事儿基本上就定了。

那时候的相亲非常简单,拿张照片就行了,一张黑白照片交上去,接下来等消息就可以了。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想象不到那个时候的人们对军装的执着,男孩子们争着参军,女孩子们争着作军嫂。

长时间见不了面怎么办?写信呗。于是,年轻男女们就这样靠着一封封信件和对方交流感情。虽然没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但是稳定。

70年代,公园,电影院是年轻人们最常去的约会场所,相亲也还算愉快,毕竟就算不喜欢,有个人陪着散散心,看场电影也还不错。在那个连牵手都怕被人看见的年代,自行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你只需要坐上他的自行车后座,下一步就可以去领证了。

那时候的年轻人写情书只需要一本“红宝书”,不知道怎么说就引用一两句。有了它,你就是文曲星下凡。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那是不好的,每天难过日子”

“积极沟通,坚守正确大方向”

“时间问题上,与其准备短些,宁可准备长些,与其看得容易些,宁可看得困难些,这样想,较为有益,而较少受害。”

“积极造成条件,凡条件不成熟者,无论何时何地不要勉强去做。”

“我们既然有办法克服困难,我们的事业就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前途是光面的。我们的情况会一年比一年好起来,估计明年会比今年好。”

这些话可比现在的那些土味情话实用多了。

80年代的年轻人是看着《庐山恋》谈恋爱的,从那时起,年轻人开始敢说爱了,各种以相亲为目的的联谊出现。

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拉开了中国电视相亲的序幕。那时候的电视红娘还是一个单纯的服务性的节目,帮单身男女们找到灵魂伴侣是它们的唯一宗旨。

那时候,相亲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没有人不为自己的终身大事着急,年轻人也一样,单身的日子有多寂寞,谁单着谁知道。

与婚恋市场相反,男人更想脱单

这届年轻人为了摆脱单身生活真的很拼。为了找对象,什么方式都能想出来。

驾校相亲听过没?在你还在为科二科三头疼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在驾校里物色自己的另一半了。

就像在泳池里你的身材做不了假,在驾校,你的性格、素质、偏好等等等等都做不了假,别人甚至能从你憋尿时间看出来你的肾功能……

更重要的是,不用担心尬聊,毕竟是长时间在一起练车的学院,在驾校也有过一定的接触,想找个话题聊两句还是很容易的。

八分钟约会也是一部分年轻人们喜欢的相亲方式。几个人坐在一起相互聊天,每隔8分钟响一次铃,所有人互换位置与下一个人继续聊。遇到喜欢的可以留下微信,遇到不喜欢的也只需要忍8分钟换下一个。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相亲模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完全自主选择,没有任何介绍人。

年轻人不是不喜欢相亲,而是喜欢将相亲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你妈就是理解不了这点。

父母在相亲过程中代劳太多,喧宾夺主,把相亲的真正主角被晾在一边,年轻人们更多的是应付差事,相亲变了味,由给年轻人介绍对象变成了给自己选钟意的儿媳或女婿。

特别是有家长在场的时候,相亲就像是公开处刑。

这事就像是喂兔子吃排骨,喂的人觉得自己对兔子多么多么好,但是兔子最后却被饿死了。不清楚儿女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就胡乱安排相亲,结果好事成了坏事了。什么都被父母包办了,自己的意见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相了一个国庆的亲,结果相了个寂寞,相亲就变成一件痛苦的事了。

这届年轻人不想将就,至少不想互相折磨到白头。

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宁可花钱请人去相亲也不自己去呢?因为他们只想安安静静地过假期。

不管是干什么,只要能宅在家里就是完美的假期。

一年就那么多假,好不容易休息下来的年轻人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然而这短暂的假期又被各种相亲安排上了,怎么办?总不能像下面这位老哥一样离家出走吧?

现在年轻人更想要的是自由,平时就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年轻人们此时最希望的是回到家和家人团聚,让自己放松一下,但是各种花式逼婚正在逐渐消磨年轻人回家的动力。

很多年轻人单身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是父母太霸道,强行将自己对未来儿媳女婿的标准加到孩子的婚恋观当中。

据《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有三成的年轻人都有过被霸道父母拆散的经历,其中男性为33.5%,女性为27.4%。

也就是说那些整天在公园里忙活着给孩子找对象的大爷大妈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就是让自己孩子单身的直接原因。

当这些被人说找人代相亲的年轻人不尊重人的时候,有谁在尊重他们呢?既然是两个不被尊重的年轻人的尬聊,还不如一开始就没有呢。

用知乎上一位老哥的话来讲,你妈就是管你管惯了。

从小被“霸道父母”管大的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消极抵抗,从租对象到代相亲,不过是从一种消极方式变成了另一种消极方式而已。

马路有话说:

在这个难得的假期里,不给瞎安排相亲,还是幸福的一家人。

这里是马路青年,老不正经青年人聚集地,也是一本面向青年群体的电子杂志。用独特的角度去挖掘当下流行的文化和现象,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元化视角进行解读,擅长用犀利的角度、一针见血的言辞戳破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