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禄大夫,柱国,左都督,明朝大臣的这些头衔封号是什么意思?

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候往往会发现,明朝那些大臣的官名头衔冗长且名目繁多,比如开国功臣李善长的官名头衔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靖难”名将丘福的官名头衔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淇国公”。那么这些头衔各代表什么意思?如何看懂明朝大臣的各种头衔封号呢?下面夜读史书就来为大家一一解读。

“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这些都是功臣封号。第一等封号为“开国辅运”,顾名思义只能开国功臣享有;第二等封号为“奉天靖难”,只有参加过“靖难之役”的功臣才有资格获得;第三等功臣封号为“奉天翊运”;第四等功臣封号为“奉天翊卫”。承袭父祖爵位者封号为“钦承父(祖)业”。武臣加“宣力”,文臣加“守正”,功高者再加“推诚”。

“特进光禄大夫”、“特进荣禄大夫”为散官头衔,这两者品级皆为正一品。文官的散官头衔共有42种,最高级别是特进光禄大夫,最低级别是将仕佐郎(从九品);武官的散官头衔共有30种,最高级别也是特进光禄大夫,最低级别是忠显校尉(从六品)。

“左柱国”、“右柱国”为勋号,理论上是因功而赐,而且只给予五品以上官员(武官为六品以上)才可以拥有。文官勋号共有11种,从高到底依次为:左柱国(正一品)、右柱国(正一品)、柱国(从一品)、政治上卿(正二品)、政治卿(从二品)、资治尹(正三品)、资治少尹(从三品)、赞治尹(正四品)、赞治少尹(从四品)、修正庶尹(正五品)、协正庶尹(从五品)。武官勋号共13种,从高到底依次为:左柱国(正一品)、右柱国(正一品)、柱国(从一品)、上护军(正二品)、护军(从二品)、上轻车都尉(正三品)、轻车都尉(从三品)、上骑都尉(正四品)、骑都尉(从四品)、骁骑尉(正五品)、飞骑尉(从五品)、云骑尉(正六品)、武骑尉(从六品)。

“太师”、“左都督”这些头衔是官职名称,但官职名称又分为虚衔和实际职务。太师理论上是最高职务,但一般都是给予文官的荣誉头衔。比如著名的张居正被授予太师、太傅的官衔,但他的实际职务是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

同理,明朝初期设有五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每个都督府的最高长官是左都督和右都督,此时的左都督、右都督都是实职。但后来皇帝将兵权逐步转移到兵部手中,五军都督府成了虚有其名的机构,左都督、右都督这些职务逐渐变成给予武官的荣誉头衔。举例:一位武将的头衔封号可以是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功臣封号)柱国(勋号)特进荣禄大夫(散官头衔)都督同知(名义地位,正一品)宣府总兵官(实际职务)。

参考文献:《中国官制大辞典》、《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