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骗人?复盘乌兰布通之战,哪有清军火炮大破驼城

乌兰布通之战作为清准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一向有着非常多的讨论。由于清方史料对于此战的吹嘘和战绩的夸大,乌兰布通之战往往被视作清朝的一场大胜,而噶尔丹使用驼城战术,也即骆驼蒙毡为城对抗清军的战术广受质疑。这点在很多人的历史启蒙书《上下五千年》里表现得最为突出。但实际上,乌兰布通之役仅仅是清军在资源优势很大时取得的一次尴尬平局,连康熙的亲舅舅佟国纲都战死于此役,而噶尔丹却并没有付出很大伤亡便从容退去。就此而论,噶尔丹的驼城战术是颇有成效的。

▲乌兰布通之战双方行军路线示意图

我们且就驼城战术,来重新解读乌兰布通之战。

噶尔丹之所以要发动与清朝的战争,目的在于拆东墙补西墙。由于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与噶尔丹决裂并占据了伊犁在内的广袤西域地区,使得噶尔丹只剩下蒙古高原西北部的科布多一带。噶尔丹虽然击败了喀尔喀人,占据了几乎整个漠北;然而喀尔喀部众人畜纷纷逃到漠南,投奔清朝,只给噶尔丹留下一片荒漠。以噶尔丹的实力,和拥兵数十万的清王朝进行全面战争实不可能,他只是希望通过有限的战争向清朝展示实力,迫使康熙归还喀尔喀部众。1689年,噶尔丹率军2万余,在乌尔会河之战中大破清朝大将阿尔尼率领的2万军队,歼灭大半,使得噶尔丹信心满满。于是不顾己方远道而来,消耗的弹药缺乏补充等因素,继续南下到乌兰布通,乌兰布通在长城北面,距离京师仅700里。

▲准噶尔枭雄噶尔丹

噶尔丹的思路是凭借机动性,小敌则战,大敌则走。他根据蒙古民族和中原王朝一向作战的经验,判断清军出塞必然会兵分数路,才能在蒙古高原上维持补给。而每一路的兵力仅会与己方兵力相当。他希望能够利用时间差,打残一路清军,对康熙帝形成震慑,迫使康熙交出喀尔喀的部众。这时还有俄国人首鼠两端,对康熙帝进行旁敲侧打,参考清王朝在尼布楚条约谈判时表现出的软弱,噶尔丹对此是非常有信心的。

▲乌兰布通之战前不久康熙帝刚在尼布楚条约问题上和俄国妥协

清朝经济实力雄厚,骑兵装备精良,所恃在于铁骑,此外因为在京师附近作战,可以携带威力强大的大型火炮,利于进攻。而准噶尔人此时受到俄国和西亚的影响,已经高度火器化,其火枪比清方要先进,利于防御反击。源自奥斯曼帝国的“鹰铳”,清朝将其称之为“大鸟枪”。鹰铳在向东方传播过程中,经波斯、阿富汗和莫卧儿等地不断被加以改良,最终形成了只有十四五斤重,适宜骑兵机动的“赞巴拉克”枪。按照欧洲的标准,减重后的赞巴拉克威力严重不足,连最薄的铁皮都无法洞穿,但中亚游牧民族却将骑兵的快速机动与枪炮的齐射完美结合。

▲准噶尔军队使用赞巴拉克与清军激战

而噶尔丹驼城战术,是将万余峰骆驼缚足卧地,背上加箱垛、湿厚的毛毯。此战术脱胎于欧洲名将扬·杰士卡发明的车堡战术,曾经被匈牙利、神罗、土耳其等欧洲强国效仿,威力绝伦。不过噶尔丹远道而来,不可能携带大量战车,用骆驼的血肉之躯来代替战车,在防护力上无疑要打折扣。

▲噶尔丹的“驼城”

因此,噶尔丹选择高山密林之地作为布阵地点,而后放出风声,诱使清军来攻。准军结阵严密,还有密林掩护,沼泽地阻拦,士兵们隐藏在“驼城”之内用赞巴拉克等火枪和弓箭据守。清军右路军主帅福全率领三万清军赶到后,激战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8月1日爆发。康熙帝的计划是分进合击,彻底歼灭噶尔丹军。然而轻装的准军机动力上有优势,福全部必须寻求对准军造成一定打击,才能成功拖住噶尔丹,等待右路会师。而噶尔丹显然也想通过防御反击,重创甚至摧毁福全部,为威胁清廷交出喀尔喀部众增加筹码。福全派出两翼骑兵部队,企图凭借火炮优势,对准军进行迂回侧击。右翼被河岸沼泽所阻,在准军的射击下损失惨重,只有国舅佟国纲率领的左翼得以成功迫近准军营地。然而清军安排仓促,阵形毫无章法,抬着大炮拥挤成一团,向准噶尔军仰攻。噶尔丹流畅地把预备队骑兵调出来,刺斜里从坡上冲击下去,福全大人的别动队登时兵败如山倒,国舅佟国纲、营总韩大任等多名将官都被准部火枪骑兵击杀。

正面进攻也讨不到便宜,因此福全只得继续在左翼发起进攻。镶白旗前锋参领格斯泰数次攻入准军营地,但最终被准军杀死。①

▲格斯泰杀入敌营

显然清军采用出而复入循环冲锋的典型骑兵战术,而准噶尔军也绝非呆守,而是出动骑兵力量游动作战,与阵地战配合,就这点上讲,噶尔丹的用兵颇为老练。网上很多说法认为清军将驼城炸成两段,迫使噶尔丹后撤。然而根据福全本人的奏报,实情却根本不是如此。②这奏报对己方极尽吹嘘,也不得不承认己方“收兵徐退”,即准部营垒并未被真正破坏,谈不上炸成两段迫使噶尔丹后撤。显然马思喀的《塞北纪程》说“驼毙于火,颓且仆,阵断为二。我师乘势,无不以一当十。贼惊溃不支,遂破贼垒,大败之。噶尔丹乘夜遁去,我师乃还营”,是典型的吹嘘之语,不足为信。

▲乌兰布通当地风光

清军虽然数次突入准噶尔营地,了解到一些噶尔丹营地的布防,增加了火炮射击的命中率,使得驼城中骆驼死亡颇多。但远说不上攻破驼城。奇怪的是,到夜间福全后撤扎营,噶尔丹并未进行反击。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噶尔丹绝非呆守,断无无法反击的道理。这又是为何呢?显然噶尔丹以前从无和清帝国这种大帝国对抗的经验,又在乌尔会河之战大破阿尔尼所部两万杂牌军时低估了清军的配置。清军的精锐部队远非阿尔尼部的漠南蒙古和科尔沁蒙古兵可比,装备极为精良,训练也很充分,且经过三藩之乱的磨砺,单兵战力可观。虽然火器技术水平不及准军的赞巴拉克,但火力强悍,更有着火炮的重火力。

因此,虽然清军指挥混乱无章法,其配置展现出的综合实力仍令噶尔丹感到震撼,认为发动反攻没有胜算。这实在是由于地处西域的准噶尔过于贫穷,国力与人口当时已有两亿的清王朝差距太大导致的。就乌兰布通之战本身而言,清军伤亡比准军要多,但未受致命打击。噶尔丹派出喇嘛假意求和,在左路常宁所部二万军赶到之前成功遁去,重创清军的战略目的未曾实现。但清军也未能重创噶尔丹,乌兰布通之战本身算是平手。

▲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

不过,回去路上爆发了瘟疫,噶尔丹军的损失远大于乌兰布通之战本身。以及留守科布多的军队不能抵挡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的偷袭,遭到洗荡损失惨重,都非噶尔丹所能逆料的。此后噶尔丹实力大减,又遭受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和清朝的夹击,再无力南下,只能缓缓等待末日的到来了。
①《清史稿·格斯泰传》:从国纲战乌阑布通,国纲战没,格斯泰直入贼营,左右冲击,出而复入者再。乘胜追贼至河岸,阻於淖,贼麕集,格斯泰力战,与迈图等皆殁於阵。②“抚远大将军和硕裕亲王福全等疏报,七月二十九日,臣等闻厄鲁特屯于乌阑布通,即整列队伍。八月初一日黎明前进,日中见敌,设鹿角枪炮,列兵徐进。未时,临敌,发枪炮击之。至山下,见厄鲁特于林内隔河高岸相拒,横卧骆驼,以为障蔽。自未时交战,至掌灯时,左翼由山腰卷入,大败之,斩杀甚多。右翼进击,为河崖淖泥所阻,回至原处而立。本欲尽灭余贼,但昏夜地险,收兵徐退。其噶尔丹死于乱兵与否,俟后查明另奏外,事关大败贼众,谨以奏闻。”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残星几点哥,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