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英国海外基地99年租期,换50艘美国旧驱逐舰值吗?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波兰迅速灭亡。宣战后的英法联军在马奇诺防线“严阵以待”了8个月,饱受人们的指责。殊不知,为保卫大西洋海上交通线,英、德两国早已展开了激烈的拼杀。尽管英国凭借强大实力封锁了北海出口,但对神出鬼没的德国潜艇毫无办法。

德国在结束波兰战役后,为实现畅通无阻的进出大西洋,并保证德国海上运输线以及铁矿砂从瑞典到德国的陆路安全,有必要将挪威囊括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于是,一面向法国边境悄悄地集结部队,一面向挪威发出警告,准备动手。

然而,德国侵占挪威,在战术上是正确,但战略上犯了错误。

从军事角度看,德国在称霸全世界的过程中,夺得欧洲大陆的沿海国家是其全面占领欧洲的第一步。而中立国挪威,就坐落在德国进出大西洋唯一出海航道的“咽喉”位置,有着极高的战略价值,是德国与英、法两国自开战以来都想控制的区域。

唯一出海通道的安危牵动着德国人的神经,但挪威似乎对德国的警告并不买账;同时,在英、法两国看来,挪威是遏制德国的最佳位置。为此,双方开始“明争暗斗”。有情报显示,挪威正在谋划有意让英、法联军“侵占”的方式来防范德国。

不是危言耸听的是,英、法两国经过商议,决定派出一支英、法远征军,2万多兵力在英国海军的护送下,抢占挪威的纳尔维克,并由此占领瑞典的北部矿区。从而彻底掐断德国的战略物资供应,并据险扼守德国唯一的出海通道。

这样的“小动作”自然引起“小胡子”的警觉,决定先下手为强。这是德国首次使用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为了确保战役的绝对胜利,德国统帅部协调指挥各个兵种,并组织了52艘舰艇参与登陆作战,这几乎是德国海军的全部家当。

1940年4月9日,德军分别向丹麦和挪威发起了进攻。丹麦人很快就投降了,但挪威人却在顽强抵抗,并在英、法远征军的帮助下与德军鏖战了2个月,尤其是双方在海上的厮杀更为激烈,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德国占领了挪威。

尽管德国彻底解决了出海口的安全问题,为称霸整个欧洲获取了一个极佳进攻出发地,从战术角度来说是成功的;但这场战役,德国也损失了包括3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在内的各种舰艇30艘,德国水面舰艇仅剩3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

这样孤注一掷的比拼,将本就弱小的德国海军彻底打成了“穷光蛋”。真正的大战还没有到来,就消耗光了水面舰艇,从而在战略上失去了制海权的争夺,只能依靠潜艇进行“隔靴挠痒”的袭扰战术,并不能完全封锁英国海上交通线。

眼下的德国海军只能依赖邓尼茨的潜艇部队了。

挪威战役中德国海军可以说是彻底的失败,这其中潜艇没有发挥出优势,也是惨败的重要原因。邓尼茨手下31艘各类潜艇对英国军舰、运兵船进行了36次攻击,可以说是十分勇敢,但让人想不通的是,居然没有一次击中目标。

原来,挪威海域地下丰富的铁矿床让装有磁性引爆装置的鱼雷失效,再加上鱼雷的精度差,导致不是射偏就是成为“哑弹”,并引起对手的注意,对潜艇进行猎杀,6艘潜艇被击沉大海。这样的战绩,让邓尼茨和潜艇官兵们的情绪降到冰点。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这让邓尼茨和他的潜艇部队又重新焕发了活力。在他们看来,现在大半个欧洲都属于德国,只剩下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在实力雄厚的德军面前,英国投降只是早晚的事情。当然,还有让他们更兴奋的事情。

一是,缩短到大西洋的距离,提高战斗效率。法国投降后的最大好处就是获取了比斯开湾的所有法国港口,对英国可以进行两个主要方向上的进攻。尤其是洛里昂,距离英国商船主航道只有200海里。在这里,邓尼茨建立了潜艇前线指挥部。

二是,重视潜艇作用,优先发展。比斯开湾的洛里昂、布雷斯特等港口全部改造成U艇的作战基地。从此,造船厂由3个发展到16个,生产U艇也由每月4艘增加到25艘。这样的建造速度让邓尼茨和他的手下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更让他们信心百倍的是,在这里建造U艇基地可以缩短800公里的航程,并且也缩短了维修和保养所需的时间。这么算下来,无形之中将战斗效能提高了一倍,换句话说,现在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就在家门口,随时可以掐断它。

丘吉尔拉美国“下水”。

法国投降,英、法联军也由敦刻尔克撤回到英国,刚刚上任不久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他的著名演说:“我们绝不气馁认输,我们将战斗到底”。但取得战争胜利不能只喊喊口号,还要凭实力。德军的海上“绞杀战”已让英国到了危险的地步。

丘吉尔预感到单凭自己的力量难以抵挡气势如虹的德军,必须有美国的帮助才能让英国摆脱危局。然而,美国的孤立主义势头正强,尽管罗斯福也在极力推动美军参战,但也不能说服美国人参战去帮助英国人。

丘吉尔到底是老奸巨猾,不出兵可以给援助,但是“无利不起早”的美国人正在发战争财的兴头上,岂能无私援助。没办法,丘吉尔说服国会用美洲海外基地99年的租期换取美国一战时期的50艘旧驱逐舰。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首先,这个买卖美国人很满意。尽管在美国国内有人质疑,为什么要浪费很多纳税人的钱去保养一战时期的旧驱逐舰?倒不如转让给英国人,但“精明的”美国人不可能轻易转让。于是,罗斯福提出了基地换军舰的想法,这让军援变成了可能,没有了阻力。

其次,丘吉尔顶着“卖国”的帽子签订这份协议,得到了“救命”的驱逐舰,对英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虽然那些基地对美国有战略价值,但只是“租借”,不是出卖,在英国危急时刻,这么做,也是逼不得已。

当然,真正让丘吉尔高兴的是,美国人口口声声称自己为中立国,不介入任何一方战事,但这次有偿的军援,其实已经将美国转为非中立国。因为对任何一方交战国的支援,都标志着这个国家已经站到了交战国的一边了。

所以,从长远看,德国势必将美国作为对手来对待。只要打击美国的军援运输船,美国人想不参战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对英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美国人就这样被丘吉尔拖下了“水”,可见丘吉尔的长远目光和老奸巨猾。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狼腾大西洋》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