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个工业大国都绞尽脑汁想办法找到一种合适的工具,让步兵能跟上坦克的步伐。其中,德、美两国分别研制出各自的sdkfz 251半履带车与M3 M5半履带车承担这一任务,英国凭借自己产量巨大的“布轮”通用载具与美国援助的半履带车同样能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而此时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强国——苏联却鲜有这一方面的装备需求。实际上,苏联自己也研制过自己国家的半履带车,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其始终未能大量服役。
▲所谓的ZIS-22只是进过简单改装的货运卡车
1937年,受到纳粹德国以及法国开发类似装备的影响,苏联人也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半履带车研制工作。起初苏军在本国生产的ZIS-5军用卡车的基础上,将后车轮换成了履带以增强其在松软地形上的通过性,命名为ZIS-22。然而,这一改装实质上并未摆脱该车属于运输卡车的本质。苏联总计改装了200余该卡车,并全部用于冬季战争中,其最大的作用也非运兵,而是作为全地形火炮拖车使用。此外,苏联在继续战争中使用了其余900辆GAZ-60型半履带卡车,然而该车却在极寒地带表现出了不可靠性,即便如此,其仍然在卫国战争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BA-30装甲车,无法运载步兵
在原有改装设计经验的基础上,苏联半履带装甲车的研制也紧锣密鼓地进行中,1937年,苏军设计出BA-30型半履带车,该车极富特色的设计便是车后的每一侧车轮都可根据实际情况简单地加装履带板。因此其对不同地形的适应能力较为出色,在苏军二战中大量应用的BA系列装甲车早期,该车被寄予全地形战斗的厚望。因而其拥有一定的装甲(厚度6mm)以及车体后部安装的一挺12..7mm全向机枪炮塔,备弹1500发。其车组的三人分为正副驾驶以及机枪手。
▲性能不错的B-3型,也仅仅停留在试验场上
为了运兵,1940年苏军以ZIS-22半履带车为基础,正式研究出了B-3半履带装甲车,此车的出现标志着苏联向机械化步兵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的防护达到15mm,并且采用全封闭驾驶室,大大增加了乘员的安全性,同时BA-30的12.7mm机枪得到了保留,并且除了两名驾驶员,还可以运载10名士兵。同时最大时速达到40km/h的它也足以运载步兵进行快速地战场机动。然而,随着卫国战争的爆发,苏联绝大多数的战争资源都被投入了更为重要的坦克以及火炮生产,因此B-4半履带车仅仅只生产了若干辆用于测试。
▲M3/M5半履带车由于盟国自身需求也无法大量援苏
然而,在很多方面都大大帮助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西方盟国,也并未提供足够的装甲运兵车辆。由于盟军自己也需要大量半履带车,因此根据“租借法案”的清单,美国一共向苏联提供了十分有限的半履带车,包括400余M2半履带车以及450余M5半履带车。对于苏军庞大的步兵规模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也正因为如此,苏联步兵才不得不采用所谓“坦克骑兵”的方式,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才能配合坦克打击敌军。
本文为筑垒地域原创作品,主编原廓,原著OneRepuber。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