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忠诚于我们的事业,保证让一个出生于最贫穷环境中的小女孩都能知道,她有同其他所有人一样的成功机会。”
——奥巴马2013年就职演说
“我们必须为美国企业和工人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特朗普2017年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首次演讲
精英主义、精英政治(meritocracy),其主张权力的分配应根据个人之才能与功绩。可以说,精英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社会理想。各思想流派的政治家们几乎都在倡导同一个主题:生活的回报(金钱、权力、工作、大学招生)应该根据技能和努力来分配。最常见的说法就是“要建立一个让人们可以公平竞争的社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们可以获得与自己水平相配的地位。
从概念上和道德上来讲,精英政治是世袭贵族制等制度的对立面,在世袭贵族制度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由投胎时的运气决定。而在精英主义制度下,财富和地位是个人能力带来的正当报酬,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幸运横财。
大多数人不仅认为世界应当由精英统治,他们还认为当今社会确实是任人唯贤。在英国,参与2009年《英国社会态度调查》的受访者中,84%的人表示,在社会竞争中,努力工作要么是“必不可少的”,要么是“非常重要的”。2016年,布鲁金斯研究所(美国著名智库之一)的调查发现,69%的美国人认为,人们会因智力和专长获得回报。两个国家的受访者都认为,诸如运气和原生家庭富裕等外部因素,对“成功”的重要性要小得多。精英主义思想不仅在英美两国最为流行,而且在世界各国都受到推崇。
—Gatty/The Guardian
2
尽管人们普遍支持精英主义,但是认为世界上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能力而非运气,这种信念显然是错误的。这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能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由运气造就。天赋和坚定意志的能力上限(有时被称为“毅力(grit)”),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遗传天赋和所受教育。
更不用说,在每一个成功故事背后,都有着好运相伴。在《成功与运气》(Success and Luck - Good Fortune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 2016)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H. Frank)讲到,作为微软创始人的比尔·盖茨和成功成为一名学者的他本人,都同样在那些希望渺茫的日子里经历过各种机缘巧合。运气给予人们能力,随后还为人们创造出可以将能力转化为成功的环境。这并不是在否定成功人士的勤勉和才能。然而,它确实证明了能力和成就之间的联系是微弱的,或者退一步讲,能力和成就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
根据弗兰克的说法,涉及到伟大且竞争压力非常大的成就时,这一观点更有说服力。这世上当然有和盖茨一样业务水平超高的程序猿,但他们没有成为地球首富。在竞争环境中,许多人有能力,但很少人成功。两者的天差地别就在于运气。
—Wonderstuff/Discoversociety
3
相信精英主义除了本身不正确,还会使人们更加自私、更少自省,甚至更容易以歧视性的方式行事,这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有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精英主义不仅错误,而且恶劣。
“最后通牒游戏”(ultimatum game)是一种实验,在心理学实验室中很常见,在这个实验中,一位玩家(提议者)一开始得到一笔钱,并被告知他要向另一位玩家(响应者)提出划分财产的提议,后者可以接受或拒绝。如果响应者拒绝了这个提议,那么两位玩家一分钱都得不到。这个实验已经被重复了数千次,通常提议者会提出相对均匀的财产分割。如果要分割的总金额为100美元,大多数提议的出价都在40-50美元之间。
基于该游戏的另一个衍生实验表明,认为自己有能力的人会做出更自私的行为。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中,参加者在“最后通牒游戏”中作为提议者出价之前,玩了一场伪造的本领游戏。相比那些没玩过本领游戏的玩家,那些(被误导)认为自己在本领游戏中“获胜”的玩家,会为自己争取更多权益。其他研究证实了这一发现。
明尼苏达大学的经济学家阿尔多·拉斯提奇尼(Aldo Rustichini)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亚历山大·沃斯特罗克努托夫(Alexander Vostroknutov)发现,在机会博弈游戏中,先前参加过本领游戏的被试相比那些没有参加过本领游戏的被试,更加不愿意将奖品再分配。仅仅因为在脑海中拥有能力高低的概念,人们就更能容忍不平等的结果。虽然所有参与者都有如此表现,但这种现象在“赢家”中更为显著。
相比之下,对感恩的研究表明,记住运气的作用使人更加慷慨。弗兰克引用了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仅仅是要求被试回忆起促成他们在生活中成功的外部因素(运气、他人的帮助),就使得他们比那些被要求回忆内部因素(努力、能力)的人更有可能投入慈善事业。
—medium.com
4
也许更令人不安的是,仅仅将精英主义视为一种价值观似乎都会助长歧视行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管理学者埃米利奥·卡斯蒂拉(Emilio Castilla)和印第安纳大学的社会学家史蒂芬·贝纳德(Stephen Benard)研究把精英主义投入实践的例子,例如在私营企业中实施基于绩效的薪酬制度。他们发现,在那些明确将精英主义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公司中,管理者为男性员工发放了比女性员工更高的报酬,尽管他们的绩效评估指标相同。而在不明确把精英主义作为价值观的公司中,这种取向并不存在。
这个现象令人瞠目结舌,因为公正是精英主义核心的道德诉求。“公平竞争”旨在消除基于性别、种族等的不公平现象。然而,卡斯蒂拉和贝纳德发现,实施精英主义制度,只会助长种种不平等现象,讽刺的是,这些不平等现象正是精英政治想要消除的。他们认为,这种“精英主义悖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明确地将精英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可以让人更相信自己是道德的。人们对正义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便会更少去审视自身行为是否有偏见。
精英主义是一种谬误、甚至有害的信念。与任何意识形态一样,它的一部分魅力在于它合理化了“现状”,解释了人们碰巧处于某个社会阶层的原因。人们更愿意相信世界是公正的,这是已被广泛接受的心理学原理。
—Kmlmtz66/Shutterstock.com
5
然而,除了给予人们正当性之外,精英主义制度也让人自我感觉良好。如果成功是由能力决定的,那么每一次胜利都可以视作一个人自身美德和价值的反映。精英主义是所有分配原则中最自以为是的,这种意识形态如炼金术一般将财富转化为褒扬;将物质财富的不平等转化为个人优越感;为富人和权势者颁发“高产天才”的证书。虽然这种影响在精英中最为显著,但几乎任何成就都能以精英主义的眼光来看待。高中毕业、艺术成就或仅仅是有钱都可以被视为才干和努力的证据。同样地,世俗的失败也成为了个人缺陷的标志,成为社会等级制度底层的人就应该留在底层的“原因”。
某个人多大程度上是“自力更生”的?各种形式“特权”的影响有多深?为什么这类辩论中的分歧如此之大?这些争论不仅仅是关于谁拥有什么;而是关于人们相信自己拥有的东西里有多少是“应得”的,关于他们的成功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哪些内在品质。正因如此,基于精英主义的假设,你要是说一个人的成功是“运气”的结果,就是一种侮辱。承认外部因素的影响,似乎就淡化或否定了个人能力的存在。
尽管精英主义为成功者提供了道德保证和奉承,但是,作为理解世界运作方式的理念,作为普遍的社会理想,精英主义应该被抛弃。精英主义是谬误的,它会助长自私自利、歧视和对受难者的冷漠。
翻译:邮狸 审校:Dora 编辑:小葵花
特别提示:
对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神经现实。神经现实是一家专注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精神病学等前沿报道和深度解读的科学传播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