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本书,见证了新中国七十年科普路

中国科普及科幻作者们的创作早在建国前就开始了,虽然途中并非一帆风顺,但作者们心中为科普事业燃烧的一团火焰却从未熄灭过。科普作品让知识不再枯燥冰冷,也让每一个渴望真知的灵魂都有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如果说科普作品是普通读者触及科学世界璀璨群星的大道,那么科普作者正是这大道上的引路人。走上科普之路的读者首先能获得打开心智、远离蒙昧的机会,然后将掌握探索浩瀚宇宙之奥秘的地图。也许一部科普作品就能引导读者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而这一条条人生道路组成的正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十部极具代表性的科普、科幻作品,一起回顾建国七十年的科普之路吧!

1.《细菌世界历险记》(高士其 著)

《细菌世界历险记》(网络图)

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它们是如此微小,就算想去了解也没那么容易,好在这本书就能给你想要的答案,从平时的疾病预防、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历程到公共卫生甚至是细菌武器……显微镜下的世界被作者以生动清新的语言娓娓道来,仿佛我们也跟随主人公一起缩小了身体,进入细菌的世界进行大冒险。

作者高士其本人和家人都有因细菌感染而命悬一线的经历,这也是他立志研究化学和细菌学的原因之一,他13岁便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来在赴美留学时,在实验过程中感染脑炎病毒,不幸终身瘫痪。

轮椅虽然能囚禁他的身体,却无法囚禁他的思维。为了向大众传播科学和进步思想,他选择投身科普事业。自1934年起,高士其发表了《菌儿自传》、《人生七期》、《细胞的不死精神》、《病的面面观》、《霍乱先生访问记》等大量科学童话和科普文章,广受群众欢迎。

他是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他逝世后,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追认为“中华民族英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还将3704号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

2.《从地球到火星》(郑文光 著)

《从地球到火星》(网络图)

《从地球到火星》是当代中国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讲述了三个向往宇宙的少年,偷偷乘坐飞船飞往火星的故事。这篇小说刊登后引发社会轰动,也激发了广大读者对宇宙的兴趣,当时北京甚至流行起火星观测来。

这篇小说还直接引发了中国科幻第一轮高潮,并迅速形成了第一批科幻作者队伍。当时全国科学大会重提“向科学进军”口号,大量海外科幻作品被翻译入中国,给中国的科幻作者们带来很大刺激,随后科幻创作热席卷文艺界,一大批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科幻作品诞生了。

《从地球到火星》作者郑文光被誉为“中国科幻之父”,于1998年获得中国科幻终身成就奖,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也出自他的笔下。

中国科幻的初创期面临着不少质疑,有人认为写科幻小说是不务正业,是“精神污染”,并对科幻作品进行严苛的考据和批判。为了平衡作品中的“科”与“幻”,郑文光进行了大量摸索和尝试,还发表了不少科幻创作理论研究,并坚持推广科普、科幻创作,培育青年作家,为中国科普、科幻事业发芽生长提供了珍贵的土壤。

3.《十万个为什么》(韩启德等 编)

好奇心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未知的世界,无论孩子还是大人,脑子里总是充满着无数的“为什么”,这套书正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经典力作。《十万个为什么》畅销多年,自1961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已出过六版,累计发行量上亿。

本书内容内容包罗万象,通过提出一个个问题引出知识点,而每个知识点相对独立,可以“跳跃式”阅读,这种科普形式在当时非常新鲜,很受读者欢迎,引得出版商们竞相模仿。不过这种形式也并非编撰者凭空想出来的,他们参考了苏联科普作家伊林的同名作品以及《科学画报》“为什么”专栏的写法,再结合自己的创作理念,才决定采取这种独特的编写方式。

虽然这套书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编撰团队独一无二的“全明星”阵容:第六版总主编韩启德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各分册主编也都是该领域的权威学者。因此,本书内容的含金量自然也非常高,能在短小凝练的篇幅内解答读者的疑惑,发散引出科学知识,而且经过多个版本反复增删,现在留下的都是精华,而且还紧跟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入了人工智能等时下热门话题。

有趣的是,这套书尽管明叫“十万个为什么”,但第一版事实上只问出了1484个“为什么”,随后的五个版本也无一能成功到达这个指标。不过就算真的达到了,大概读者们既买不起,也搬不动。

4.《小灵通漫游未来》(叶永烈 著)

《小灵通漫游未来》(网络图)

穿越到未来领略科技和世界的进步是科幻作品经久不衰的主题,《小灵通漫游未来》就属于这样一部作品。它记录了记者小灵通乘坐气垫船来到未来世界后的所见所闻,将各种科普小知识穿插在妙趣横生的科幻故事里,带读者一同畅想未来无限光明的生活前景。

本书内容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正式出版于1978年,所谓的“未来生活”很多已经成为现实。汽车自动避撞系统、电视手表、隐形眼镜、家用机器人、环幕电影、人造器官等曾经只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几代读者曾为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奇发明激动不已。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科技的的确确如作者所写,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堪称科技发展的预言之书。

叶永烈是文革后期第一位发表科幻作品的作家,在当时引起轰动,被认为掀起了中国科幻的第二轮高潮。叶永烈是一位高产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科幻、科普作品,2017年出版的《叶永烈科普全集》总共有28卷,除了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之外,他还创作了不少科学家传记以及科普创作理论。

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叶永烈是唯一一位参与了《十万个为什么》全部六个版本编写工作的作者,那时他一个人包揽了整套书近1/3的内容,是初版创作量最大的作者,他几乎承担了初版化学分册全部的撰稿任务,还为天文、农业、生理卫生分册编写了大量内容。

5.《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林崇德等 编)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网络图)

本书是一部专门针对少年儿童的百科全书,由自然环境、科学技术、人类社会、文化艺术四卷组成。它出版于1991年儿童节,畅销不衰,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霸占着各大畅销书排行榜首位,作为几代人的童年回忆和科学启蒙之书,深受读者喜爱,连装帧设计都为大家津津乐道,特别是自然环境分卷封面上的大熊猫令人印象深刻。

本书正式确立了“少儿百科”这一图书类别,看到市场的强烈反响后,大量出版商开始将目光投向少儿科普市场,推动其不断发展壮大。

由于针对的读者群体非常明确,本书一开始就将“浅显”作为编写方针之一,精心选择了少儿读者们感兴趣、且最需要掌握的6000多个知识点,文笔亲切而不幼稚,内容全面而精炼,插图丰富,逻辑清晰。虽然是大部头作品,低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基础知识体系。

本书另一大特点就是在自然科学知识之外,还收录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法律、宗教方面的内容,将社会人文与科学技术并举,不给小读者们留下知识盲区。

6.《科学的历程》(吴国盛 著)

《科学的历程》(网络图)

了解科学史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科学的历程》视角独特,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宇宙演化进程同步起来,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自然科学。作为一本贯通古今中外的科学史科普著作,虽然视角宏大,但语言生动易读,让读者对科技发展在人类文明、宇宙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有更全面、更感性的认知,把握科学发展的整体脉络。

全书共有数百名科学巨匠登场,作者讲述了他们为科学贡献毕生精力的故事,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彼此孤立的公式定理,而是被串起来,成为了有血有肉的真人真事,让读者跟随伟人的步伐,共同经历科学史上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

尽管科学发展道路上少不了阻碍、质疑和打压,但科学家们从不轻言放弃。科学的发展和突破是众多科学家历代传承和积累,由量变引发质变的结果,从自然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四大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日心说、地心说、文艺复兴、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会深刻认识到科技具有改变历史、改写文明的伟大力量。

7.《上帝掷骰子吗 : 量子物理史话》(曹天元 著)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网络图)

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在现代科研中也属于“鄙视链顶端”领域,关于它的研究丰富而彻底,围绕它的论战也总是格外激烈,但由于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人来说,往往只是看个热闹,看不出什么门道。

好在这位科普作家为我们另辟蹊径,从神话时代讲起,对量子理论做出了全方位的解读,只要跟上他的思路,你不仅能掌握量子论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了解量子论的发展历程和今天科研的最前线,展望未来的无限可能。

薛定谔的猫、测不准原理、不相容原理、双缝干涉实验……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概念,到了作者笔下纷纷变得清晰易懂起来。本书以故事的形式对各种原理、实验进行了生动简洁的说明,还穿插着不少科学家之间的八卦轶事,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不再只是一个个遥远的名字,牛人们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一面。

物理学走到量子论,探讨的终极命题是世界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甚至充满了哲学、玄妙色彩,没有什么比量子论更能让人类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也没有什么比量子论更能让人类为宇宙的广袤而震撼。

8.《三体》系列(刘慈欣 著)

《三体》系列第一部(网络图)

《三体》是当代中国硬科幻的里程碑之作,全系列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故事讲述地球坐标被暴露在宇宙之后,地球科学家与入侵者三体人展开了关乎人类文明存亡的殊死博弈。《三体》被誉为“开启中国科幻元年”之作,自出版以来,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科幻热潮。

本作涉及的科学知识和科幻命题非常丰富,各种推论和猜想极具想象力和原创性,除了物理学和天文学,还涉及历史、地理、哲学领域,作者对重要知识点都给出了详细说明,即使没有知识基础,也能轻松理解。

刘慈欣本人出身计算机和水电工程专业,他的作品架构宏大且经得起推敲,量子通讯、光速旅行、降维打击、二向箔、水滴等概念令人眼花缭乱。“黑暗森林法则”更是震撼人心,它既是作者对费米悖论的解读,也是对文明发展的思考。《三体》并非科学知识的堆砌,而是充满作者个人特色的思想结晶。

《三体》还带领中国科幻走向了世界,本作曾于2015年获得了雨果奖“最佳长篇奖”。雨果奖始自1953年,与星云奖地位不相上下,是美国乃至世界科幻创作界的权威奖项,刘慈欣是首次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目前《三体》已被译为19种语言,总销量已突破2000万册,专业且经验丰富的科幻作品译者功不可没。今年7月《三体》在日本发行,上市首日即售罄,成为了日本出版界的现象级科幻作品。

9.《吃的真相》(云无心 著)

《吃的真相》(网络图)

《别再吃xx了,原来它是公认的一类致癌物!》

《xx和xx一起吃会中毒,99%的人都不知道!》

《常吃xx可防辐射,快转给你关心的TA吧!》

……

你是否曾经在朋友圈见过这种耸人听闻的分享呢?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这本为吃货大国量身打造的食品科普书了。中国人爱吃,也讲究吃,但对于吃这件事却抱有不少误区和迷信,看完本书你会发现——食物并没有那么致命,当然也没有那么包治百病。

本书作者云无心为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他将理论和权威研究落实到日常生活饮食当中,解答了大家关心的食品营养、食品安全以及现代食品工艺方面的问题,书中对于一些问题没有给出绝对的答案,而是客观分析了食品的营养和风险,并真诚地告诉读者如何权衡和选择,不要迷信所谓专家。

本书不仅具有科普价值,实用价值也非常高。

鸡汤和鸡肉哪个营养更丰富?天价食品到底是不是“智商税”?隔夜菜真的致癌吗?豆浆和鸡蛋可以一起吃吗 ?那些神乎其神的减肥方法真的有效吗?当年三聚氰胺时怎么回事?快餐店的鸡长着几只翅膀?泡菜对身体有害吗?这些问题也许曾经掠过你的脑海,读完本书你都能找到答案。

10.《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汪洁 著)

《时间的形状》(网络图)

本书是相对论科普的经典作品。一边回顾物理学的学科史,一边带领大家认识时空和宇宙的真相,了解物理学的过去和最前沿研究,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玻尔等物理学巨匠悉数登场,以故事的形式带大家回味物理学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

作者笔下的物理学知识都是彼此关联,一脉相承的,是它们科学家们不懈探索的成果,是理论与理论彼此冲突后留下的精粹。

对于那些对物理学、天文学感兴趣却苦于没有基础知识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入门佳作,它既可以为阅读其他科普、科幻作品做好理论准备,也可以作为深入钻研相对论前的扫盲预习。另外,了解了相对论,也就掌握了“宇宙视角”,对司空见惯的日常世界也会有新的体验。

作者不拘泥于公式和计算,对许多知识点进行了详细又诙谐的例证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地解释了引力波、虫洞、弦理论、贝尔不等式、辛普森佯谬、奥卡姆剃刀原理等等令人望而却步的抽象概念。时间有形状吗?穿梭时空真的可以实现吗?这些看似深奥的问题,作者也给出了普通读者能看懂的答案。有了科普作者,人人都有机会“仰望星空”,一窥宇宙的奥秘。

作者:折耳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