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将真能以一敌百?项羽表示,战场“百人斩”脑子比力量重要

编者按:在小说及影视或游戏之中,古代的武将常常能以一敌百,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之下进退自如,如入无人之境,有些武将甚至被冠以“万人敌”与“百人斩”之称。然而历史终究不是《三国无双》,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呢?古代武将这能一个人打几十个或上百人吗?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万人敌”。

这个话题,我们要先从“万人敌”这个词本身说起。《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见,《史记》里所谓的“万人敌”,指的并非是武力上的勇武出众,反而强调“剑一人敌”的问题,只有学习兵法才能够有万人敌之姿。

▲项羽的影视形象

《三国志》中程昱为曹操分析孙刘的问题之时,直言道:“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若结合上下文来分析,这一“万人敌”所指的也绝非是个人武力,反而是强调关、张二人的军事才能。但在后来的一些记载中,“万人敌”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形容武将勇武骁勇的词汇。《明史》卷 268《曹文诏、周遇吉、黄得功传》载,曰:“曹文诏等秉骁猛之资,所向摧败,皆所称‘万人敌’也”,便是形容其武力拔群,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一人敌万的实际情况出现。

▲关羽、张飞的影视形象

现实中是否存在着“万人敌”或者“百人斩”?尽管有史书以“万人敌”宣扬个人武力拔群,但现实中是否存在着“万人敌”?现实是残酷的。日本的一个综艺节目曾经邀请日本国内号称“最强”的千田健太、淡路卓、三宅谅3位击剑运动员,与50名“素人”击剑手比赛。在这场3vs50的对决中,这3位击剑运动员采用灵活的走位在人群中穿插游击,迅速取得了极大的优势,在未折一人的情况下击败了41名素人。然而在接下来的3分钟之内,剩下的9名业余击剑手却仅仅在“交代”了7人的情况下,将这3位击剑运动员一一打败。

▲最后一位职业击剑手千田被击败的瞬间

这个结果相当出人意料,但却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个人的体力存在极限,高强度的运动终究会让人精疲力竭,何况高强度的战斗更加耗损一个人的体力与精力。换算到古代战场,基本就等于三个武林高手,放无双,干掉了41个没啥训练的杂兵,然后被9个老兵给KO了。而史书上的一些记载或许可以作为参考,《史记》中曾载项羽“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电影《霸王别姬》一幕

我们先不讨论这一战绩是否真实,但项羽此时至少具备着3个日本击剑手所不具备的条件:他带有一小队亲兵可以为他提供掩护,以避免陷入围攻之中,可以通过马所带来的高机动性来节约体力,身着盔甲能够为身体提供保护,并且击杀敌方指挥官与马匹的冲击也会带来敌方军势的混乱。

▲项羽的座骑“乌雅马”

但若是没有了这些条件,项羽的体力只怕早就被耗尽;若无盔甲的防护与亲兵的掩护,怕也不单单是“被十余创”这么简单。尽管项羽独杀“数百人”的数字可能有着很大的水分,但是他在绝对劣势之下不寻求逃脱,反而寻找机会予以反击,并击杀敌方的指挥官,无疑表现了其勇气与能力。被誉为后唐最强猛将的沙陀人李存孝则很好地为我们展示了这一点。李存孝“及壮,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旧五代史·卷53》),战绩斐然。《新五代史》中载:存孝猨臂善射,身被重铠,櫜弓坐槊,手舞铁楇,出入阵中,以两骑自从,战酣易骑,上下如飞。

从这些描述来看,李存孝出阵之时,往往身披重甲,带着两匹马随时交换来保持其高机动性,在远距离上以弓箭射杀敌军,近距离则凭借长槊及铁楇来抗敌。李存孝受命前往平定潞州叛变时,“激励部众,舞槊先登,一战败之”;在埋伏孙揆时,“存孝引三百骑伏于长子西崖间。揆褒衣大盖,拥众而行,俟其军前后不属,存孝出骑横击之,擒揆与归范及俘囚五百,献于太原”。(《旧五代史·卷53》)

尽管《旧五代史》宣称李存孝“挺身陷阵,万人辟易”,但我们不难得知:尽管李存孝有着不错的个人武力,但更令他在军中大放异彩的是相对出色的各项军事素养。在他所参与的几场战役中,李存孝往往身先士卒调动部众的积极性,并采取比较灵活的策略对敌,而绝非是在个人英雄主义支配下一味冲杀。

最后,还是举冷兵器研究所之前那篇《都说马槊是最强冷兵器,《十二时辰》里崔器用了它,为何还是败了?》文章里的例子,崔器如果有马,或壮硕如魔山、披更重的甲,其实还是有反杀的机会的。总的来说,硬性要求武将以一敌百是件非常不现实的事情。但凭借种种条件、智慧等等在阵前创造百人斩的战绩,对于某些武力与智力双出众的人还是能实现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明月照秃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