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名门望族多有自己的堂号,布衣百姓在称呼这一家族时,也常用“某某堂”来代替。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堂号有凝聚家族力量、训诫子弟不忘家族之志的作用。
现在,堂号已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属,许多人家在营造新居时,也喜欢立一个匾额,上书自家的堂号。
例如:四知堂,内行人一看便知,这是一户姓杨的人家。
为了避免“没文化”的嫌疑,知晓一些有名的堂号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堂号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古人又是如何取堂号的呢?
四知堂的故事广为流传。
历史记载:东汉名士杨震在东莱任太史时,有一回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曾受杨震举荐,便深夜拜访他,带上金十斤,准备“意思意思”,报答杨震的举荐之恩。杨震见状,当即拒绝了王密的贿赂,王密不死心,还说:“幕夜无知者。”夜深了有谁会知道呢?杨震当即正色道:“天知,地知,子知,我知。”做人要对得起天地良心,怎么能说无人知晓呢?“四知”的美谈因此千古流传,杨氏后人也引为堂号,意在劝解后人:以诚立身、不愧天地。
最早的堂号诞生于晋朝,名为“玉树堂”。
源自东晋时期大名鼎鼎的谢氏家族。《世说新语》有言: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东晋谢家的子弟,几乎个个都是魏晋风骨的代言人王谢风流,当时人人景仰,玉树堂这一堂号,也跟随了谢氏家族千年之久,广为流传。
当我们看到天水堂的匾额时,可并不一定是这户人家来自甘肃天水的意思。
“天水”是赵氏的堂号。而以赵氏为皇族的宋朝,也常被称为天水一朝。如陈寅恪先生在《赠蒋炳南序》中说:“尚气节而羞势利,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永远之瑰宝。”宋朝的耻辱——靖康之难时,金人不仅掳走了徽钦二帝,还给了他们侮辱性的封号:“天水郡王”与“天水郡公”。金人之所以给予二帝这样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赵氏发源于天水郡,是天水郡的望族。
在《史记·项羽本纪传》中,项羽曾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衣锦夜行,常与明珠暗投等成语同用,意在说明人生失意,不得时势。清代诗人吴伟业曾有一首《项王庙》诗:“凄凉思昼锦,遗恨在彭城 。”与锦衣夜行相反,昼锦则是在白日时衣锦归乡,享受无上荣光的意思。
奇怪的是,北宋重臣韩琦致仕归家后所立的堂号就是昼锦堂。古人重内敛,修身自持,怎会用一个如此之张扬的堂号?原来,韩琦衣锦归乡,故意以“昼锦”为堂号,并作诗言志,意在劝谏后人,不为富贵名利所困。取一个如此之高调的堂号,却是要教后人日日反省自身,不以夸耀自身富贵为荣。北宋文坛巨擘欧阳修曾作一篇千古奇文《相州昼锦堂记》来颂扬韩琦的高风亮节,规劝权贵们不要“夸一时而荣一乡”。
还有许多堂号,我们一眼就能够猜出主人的姓氏。如三迁堂,就是孟氏的堂号;爱莲堂,出自名篇《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爱莲堂自然就是周氏的堂号。
那你可能要问了,我比较倒霉,同姓的先祖没什么名人,什么有名的典故也没留下,我们家族就不配拥有堂号吗?
取堂号,一般都遵循这两个准则。
1、以祖上名人贤士的光荣事迹为堂号。
除了上文里提到的“四知堂”、“三迁堂”等,还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堂号。那便是崔氏的堂号——“噤李堂”。
大家也许会顾名思义,以为李家和崔家有什么仇怨,于是崔家人要让李家人在自己的地盘噤声。要解释“噤李堂”的来由,还要说到那首名震天下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说李白登楼之时,亦诗兴大发准备题诗,读过了崔颢的大作之后,竟然一句诗也写不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能使诗仙折腰叹服,这是多么大的才气?崔氏族人也引以为傲,将这一次“高光时刻”当做自己家族的堂号,让后世族人都与有荣焉。
2、以本姓氏的郡望、祖籍为堂号。
但这样取堂号亦有“撞名”的尴尬。就像上文所说的天水堂,同时也是梁氏、纪氏、严氏等等的堂号。没办法,谁让天水郡是个宝地,许多家族都在这里定居。更何况华夏地大物博,古时候一个城市动辄百万人口,大城市里有成百上千种姓氏都是常事,郡中的豪门望族也不胜枚举,所以出现撞堂号的情况也并不新鲜了。
堂号发展到今天,已有与个人斋号融合的趋势。
风雅之士都喜欢为自己的书斋取一个雅号,来表明志趣。著名的古文学家唐兰先生曾言“甲骨四堂”,其中就有王国维先生的观堂与郭沫若先生的鼎堂。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张大千先生的大风堂,亦被世人所熟知。取一个风雅的堂号,也能表现出房主人的意趣。
文:风船
参考文献: 《世说新语?言语》、陈寅恪《赠蒋炳南序》、《史记?项羽本纪传》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