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战,是二战中各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侵略者,纳粹德国为宣扬“雅利安战无不胜”的“神圣画面”,也专门随军建立了“宣传部队”,用以将其丰功伟绩铭刻在一张张素描、相片之上。不过,身为筹备者的戈培尔可能不会想到,正是这些与一线部队共进退的“宣传精英”,却成了反战思潮第一批支持者。在他们当中,尤以恩内斯特·艾格纳(Ernst Eigener)为代表。
▲一群参观者正欣赏国防军宣传连在波兰战役期间所摄的战地照片。1940年,柏林。
先让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德军宣传连的历史、职能:1938年,当时的纳粹宣传部领导人约瑟夫·戈培尔试图寻求与国防军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使得更多关于国防军的宣传材料,能第一时间从前线经由他手顺利流出。为确保权力的集中,戈培尔放缓了对国防军宣传单位的建设,但却提供为数众多的人员,以协助国防军单位。在哈索·冯·魏德尔(Hasso Von Wedel)的指挥下,国防军、武装党卫军单位都建起了自己的“宣传连”。而这些连级的战地摄影、绘画单位,全部归属总参谋部的作战参谋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领导。在德军最为巅峰的1942年,“宣传连”总计有15000名士兵。
▲“宣传连”(Propagandakompaine)专用袖条
▲手持器材的宣传连士兵。
鉴于民用单位不被允许深入战区采访,因此,这些军属的宣传连便成为了唯一能发布战况的“官方单位”。宣传连在前线往往会加以制作书面、音频以及映像材料,随后传回位于德国本土的加工中心。由专业的审查人员加以复核。只有经过挑选、合格的材料才会上报给宣传部,加以制作。在这些材料中,收藏家们所熟知的《国防军》《雄鹰》都是其中的代表。
▲德国空军官方杂志《雄鹰》。
▲《国防军》。
由于资料有限,笔者并未找到更多关于艾格纳的个人信息。作为一名战地艺术家,他在法国战役期间加入了国防军第637宣传连中(隶属第6集团军)。历经比利时、法国、东线作战,最终战死在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中。艾格纳留下了两本素描簿。笔者在此节选部分,供读者欣赏。
▲1941年发行的素描簿。描绘的是作者在西线的一系列作战。
▲1942年所发行的《东线作战素描簿》。
▲猛烈开火的GrW34型81毫米迫击炮小组。
▲Sfh-18/150毫米榴弹炮前的哨兵。
▲“巴巴罗萨”行动打响后,快速行军、渡河向前推进的国防军部队。
▲MG34机枪手与步枪兵。
▲在艾格纳的《东线作战素描簿》中,还出现过第6集团军指挥官赖歇瑙元帅。
▲泥沼之中的摩托车,传令兵正试图奋力将其推出。
▲为战死者取出士兵证,扯掉狗牌。
▲距离前线不远的一处小屋,被官兵们用作转运伤员的野战救护中心。
1942年10月2日,希特勒批准设立“斯大林格勒战役盾章”,用以犒劳这些正在前线苦战的将士。在保卢斯的推荐下,艾格纳负责了这项设计。在他的笔下,一共有两种盾章的设计方案。第一种是草案。画面正中央有一名倒毙的德军士兵。他的钢盔上还缠着铁丝网。而背景处则是斯大林格勒废墟。废墟之上,则是斯大林格勒最具代表性的大型谷仓。废墟与士兵之间流淌的,则是伏尔加河。第二种方案,是将战死的士兵去掉,并配上德语“WOLGA”(即伏尔加河)。
▲“斯大林格勒战役盾章”的两种样式。第一款为草案,因为“太过负面”最终被毙掉。而第二款则最终过审。
不过引人深思的是,这两款“斯大林格勒战役盾章”上都没有纳粹的万字标记。1942年11月20日,是一片阳光明媚的日子,这一天,35岁的战地艺术家——艾格纳倒在了斯大林格勒的街垒。一句写在素描簿上的话,成了这位“想在俄罗斯大地上永久常驻”的艺术家最后的遗言:“星星是永恒不变的,可人们却表现的像它们隔日要消逝一样”。这句话,写于艾格纳阵亡前三个小时。
▲艾格纳的梦想是在卡拉奇(Kalatch)的公路旁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小屋,这样,他便可以将苏联的美景尽收眼底。但残酷、血腥的战争,以及“为纳粹德国献身”的拙劣口号,最终使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葬身在斯大林格勒中,至今尸骨未寒。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号角特辑:二战德国勋赏制度解密(军事卷)》——台海出版社
本文为筑垒地域原创作品,主编原廓,原著北部湾。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