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沙滩上细如白银的沙子在蓝天下闪闪发光,五彩斑斓的鱼儿在水中欢聚嬉游,成群的鸟儿在丛林里乱窜,而人们则是咧着嘴,笑开了花,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这是热带海岛再自然不过的景象。然而,在太平洋小岛的居民眼里,美丽小岛的色调却显得有些灰凉。
没有色彩的海岛
这座太平洋深处的小岛叫做平格拉普岛,是一个由珊瑚礁形成的环状岛屿。由于地处偏远,这里的居民们生活很简单,住在简易的房子里,靠捕鱼和采水果为生。在这里,大约10%的人患上了被称为全色盲的罕见疾病,而在世界其他地方患病率仅为1/30000。这意味着每10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全色盲,他们看不到任何彩色,黑、白、灰便是世界的全部色彩,世界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不同程度的灰。而且,患有全色盲的人们对光线是极度敏感的,几乎不能在室外睁眼,生活在阳光充足的热带岛屿对于他们而言实在是个“甜蜜的负担”。由于岛上拥有极高比例的全色盲患者,因此又被称为“色盲岛”。
早在1996年的时候,平格拉普岛就曾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英国科学家奥利弗·萨克斯在平格拉普岛以及与其邻近的波纳佩岛上实地考察后,出版了《色盲岛》一书,以记录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经历。这是这座海岛第一次为世人所知,“色盲岛”的名字也从此留了下来。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似乎把它淡忘了,只记得那是个很遥远的地方或者甚至是从未听说过。
一场天灾惹的祸
那么海岛的色盲者比例为何这么高?是神灵的惩罚,还是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的自然进化?
都不是。首先我们要知道全色盲是一种罕见的隐性基因遗传病,是色觉障碍中最严重的一种。正常人能看到色彩,那得归功于视网膜上有红色、绿色、蓝色三种不同视锥细胞的密切配合,这些细胞能够吸收不同长度的光波,然后将信息发给大脑,经过大脑的处理便产生了色觉。而患有全色盲的人,视锥细胞缺少或失效,仅能依靠眼球中的杆状细胞来感受视觉影像、光线的强弱。因此,这类色盲患者不仅仅是分不清颜色,通常还存在畏光、眼球震颤等症状。
据说这一切都要归咎于两百多年前的一场天灾。1775年,一场台风袭击小岛,90%的岛民死于这场天灾,仅有少数人在经历台风与饥荒后幸存下来。而其中的一名幸存者便是这种罕见的全色盲基因携带者。由于地理条件和宗教因素对通婚的限制,使得岛上居民的基因库相对较小,人们只能彼此结合,传宗接代。多年后,近亲繁衍使岛上的人口日益增加,但是可怕的遗传性疾病也开始显现。第一个全色盲患者出生在1820年,此后几代,全色盲患者的数量不断上升,直至成为今天的“色盲岛”。
在我们眼中,可能会认为全色盲眼里的世界是枯燥乏味、毫无新意的,但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枯燥、单调是正常的。如果有一种药可以让他们看到彩色,但自此不能再回到他们的黑白世界,他们也未必就愿意。所以我们不必为他们看不到我们眼中五彩缤纷的世界而感到可惜,他们眼中的世界可能也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