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展示的动物标本绝大多数是雄性?

哥本哈根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调查,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各地的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的生物标本,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哺乳动物,大部分都是雄性。

研究人员分析了数百块野外采集和大型博物馆收藏的野牛、棕熊化石,这些化石由欧洲和北美的博物馆提供,最终结果显示,其中74%的野牛和64%的熊是雄性。

除了评估史前物种,研究小组还研究了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安大略皇家博物馆收藏的现代标本。

在代表的19个哺乳动物目中,17个目以男性为主,翼手目(由蝙蝠组成的)和披毛目(包括食蚁兽和树懒在内)是仅有的雌性多于雄性的类群。

为什么标本中的雌雄比例会如此失调?

科学家们认为,这种性别偏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雄性哺乳动物通常体型更大、群体分布、性别特定的地理范围、个体动物行为,还有人类的收藏偏好。

猛犸象独特的交友爱好和作死的行为

为了更加具体研究猛犸象和野牛,该研究团队借鉴了2017年《当代生物学研究》。

这篇论文主要分析了95具猛犸象遗骸,发现69%的特征标本都是雄性猛犸象。

这一趋势不是由出生时的性别比例不平等造成的,而是由雄性猛犸象的行为造成的。

猛犸象就像野牛一样,要么独自旅行,要么生活在以雄性为首的象群,又或者由全部都是雄性的小团体活动。那些无法建立自己的群体的猛犸象,往往会与它认为的象群领导者一起活动。

雄性猛犸象和野牛经常从事高死亡率的危险活动,平时也会经常做一些傻事,比如不小心困在了焦油坑里。

焦油坑和类似的脏兮兮的死亡地点,容易保存尸体,不经意间将这些动物的遗体保存了数千年,直到被发现。

喜欢四处游荡的棕熊

与此同时,雄性标本在棕熊化石中占据主导地位,可能是因为它们比雌性同类更喜欢穿越陆地,到处瞎晃。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古生物学家,正在挖掘一块12000年前的岩石,那么你极有可能发现这块化石是一个四处游荡的雄性,而不是一个宅在家里的雌性。

人类的收藏习惯也是造成博物馆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之一。

佩尔·古特曼是一位猎人,他捐赠动物标本的主要对象是体型较大的雄性动物。

他认为,捕获雄性动物,能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战利品,雄性往往有强壮的角和艳丽的鬃毛,而且,与哺乳动物的母亲不同,雄性往往不负责抚养下一代。

因此,雄性才是猎人主要的目标。

最后

有人曾质疑这个研究的科学性,认为博物馆标本的代表性不均衡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

为了解决研究中描述的不平衡,建议博物馆继续多样化他们的收藏,增加不同性别、年龄和地理来源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