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轰炸日本,杜鲁门为什么对苏联态度趋于强硬?

1945年5月8日,德国终于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欧洲恢复了往日的和平。根据《雅尔塔会议》的要求,在德国投降3个月后,苏联将对日宣战。经过4年的苏德战争,苏联俨然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此时的美国仍在太平洋上与垂死挣扎的日军进行鏖战。美军胜利的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这对“惜命”的美国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所以,苏军尽早进攻关东军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底气十足的斯大林似乎并不着急。

东西方价值观不同,美苏之间的暗战开始了。

作为苏军出兵远东的条件,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提出,日本投降后,苏联要获取日俄战争期间日方夺取的权益,并将其南库页岛、千岛群岛割让给苏联,同时,维持外蒙现状。罗斯福和丘吉尔为了自身利益同意了这个“无理条件”。

英美两国首脑也从这件事上深深地领悟到斯大林的别有用心和唑唑逼人,开始正视西方和东方价值观的矛盾。想当初,二战爆发伊始,正是美国的援助让苏联的军事工业和军事力量做大做强,现在要以“老大”自居,此时的罗斯福悔恨不已。

其实,斯大林现在的做法也是很好理解的。首先,价值观的对立,让东方和西方不可能走到一起。但一战后迅速崛起的德国将欧洲搅和得乱七八糟,各国“人人自危”,英法等国以牺牲小国利益的绥靖政策,让德国更加有恃无恐。

同时,英法等国极力怂恿德国进攻苏联,“祸水东引”。斯大林自然清楚西方社会的真实嘴脸,但苦于苏联“内困外忧”的现状,不得不放下架子,向英法等国抛出“橄榄枝”,有意结为同盟,但对方的漫不经心深深刺痛了斯大林。

其次,求人不如求己。德国人利用苏联与西方的矛盾,转而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下英法等国可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了。接下来,英法等国终于“自己酿的苦酒自己喝”,法国投降,英国被赶回了英吉利海峡对岸。

苏联方面尽管小心提防,但依然阻挡不了德国“闪击战”的冲击。这个时候,英美等国向苏联伸出了援手。斯大林自然明白他们的用意,就是想通过苏联来遏制德国的“疯狂”,援助可以用,同盟可以结,但东西方对立是清醒的认识。

更让他愤恨的是,在最困难的1942年,他曾要求英美两国尽快开辟第二战场,减少苏军的压力,但被能言善辩、老奸巨猾的丘吉尔一带而过。说白了,有“坐山观虎斗”的意思,致使苏联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苏联争取更大的利益是他该做的事情。

以前实力不强,没有办法忍气吞声,现在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不是西方社会指手画脚的年代了。国际地位的提升自然要获取与之相一致的利益,以前都是西方社会“拿捏”苏联,现在也尝尝被人“拿捏”的滋味。

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冷战”的先兆凸显。

其实斯大林很在意远东的利益,但也不想按照美国人的“指挥棒”走。所以一面秘密地向远东集结部队,做着向关东军进攻的准备,一面“拿捏”着英美两国,迟迟不与日本宣战。他也要体验一下“坐山观虎斗”和被人求的感受。

殊不知,早在1942年美国就开始了核武器的研制计划——曼哈顿计划。1945年7月15日第一枚原子弹实验成功,这让刚担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欢欣不已。本来他是不愿意告诉苏联的,但斯大林的傲慢,让他忍不住要杀杀对方的威风。

7月17日在柏林的波茨坦,美英苏三国首脑进行了会晤,有原子弹做“底牌”,杜鲁门始终不再要求苏联尽早对日宣战,而苏联代表一再坚持苏军出兵的日期以中苏谈判的情况而定。说白了,就是希望美国继续向中国施压,接受苏联条件。

7月24日,忍无可忍的杜鲁门在会议结束时,对着苏方代表说道:“我们已经有了超级武器,用它对付日本,会很快结束战争”。换句话说,苏军宣战不宣战,已经无所谓了,美国有了尽快结束战争的方法了。

其实,苏联也在加紧研制自己的原子弹,斯大林十分清楚原子弹的威力,只是美国宣称的“成功”让他不太相信而言,当苏联代表转达杜鲁门的意思后,他知道美国要“甩开”苏联单干了,这样苏联在远东的利益将无利可图。

8月6日随着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美国对苏联的态度突然强硬,丝毫没有退让的意思,“冷战”的态势凸显。表面上镇静的斯大林彻底慌了,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命令苏军在9日必须向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

关东军也没有准备好防御作战。

随着德国投降,以及同盟国发布的《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人却不以为然,尽管形势都日本越来越不利,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日本“好战分子”准备以同归于尽的决心顽抗到底,并对苏军3个月后宣战也持怀疑态度。

首先,推算日期,苏军进攻的时间在远东正好是雨季,道路泥泞湿滑,根本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尤其是坦克装甲集群更是“举步维艰”,只要等到秋天天气干燥后,才利于行动。经过综合分析,苏军在1945年底进攻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尽管关东军的精锐部队被抽走了一大半,但经过补充依然保持了24个师团的编制70多万人,虽说新补充的兵员大多老弱病残,武器奇缺,但依托要塞、工事,还是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苏军想要剿灭关东军,需要准备的时间一定很长。

同时,日本高层更是寄希望于日苏中立条约,按照有效期,仍有一年的期限。尽管西伯利亚铁路十分繁忙,但关东军上下都心存侥幸地认为,苏军不会这么快进攻。根本原因还是,关东军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等等都没有做好应战的准备。

其实,在利益面前《条约》就是一张纸,没有任何约束力,斯大林慌里慌张地命令进攻就是真实的写照。当然,苏军即使没有完全准备好,但对付老弱病残的关东军还是绰绰有余,胜利只是早晚问题。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