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业务爆发的时代,“京东云自营”能否深入人心?

时至今日,即便是最保守的“卢德分子”也很难辩驳,技术正愈发成为整个商业世界最重要的变量,尤其是在对新技术趋势最为敏感的中国,不同行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似乎更为急迫。

几天前,埃森哲发布了一份最新的《2019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研究》,结果如你所料:“在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诸多外部因素中,受访企业最为关注的是技术与商业的融合。”

中国企业对新技术的心之向往,源自过去数年数字经济在中国的势不可挡。几乎被视为“新经济”同义词的数字经济,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去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而根据IDC对亚太地区的一项调查显示:到2021年,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贡献中国GDP总量的65%,数字化转型将为2021年中国GDP的年度增长贡献1%的增量,价值约7160亿美元。

当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需要技术提供者的赋能。

以云计算为例,作为整个数字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云计算技术将成为互联网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而欣喜的是,在云计算大规模爆发前的黎明阶段,云计算的竞争态势,远未形成令人沮丧的“固化现象”,后发力量正在释放全新的活力。譬如一个有力佐证是,在IDC发布的最新一季《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9第一季度)跟踪》中,京东云跻身公有云IaaS市场TOP10,且与去年相比,京东云的同比收入增长高达+557%,远超市场约74%的平均水平,也让外界再次体察到京东云加速显现的后发优势。

而这种迅猛增速的底层驱动力之一,就是终日低调运作,不断静默闪烁的各个数据中心。它们最近一次被媒体聚光笼罩,还是在京东云组织的一次华东数据中心开放日上。

据我所知,这次开放日吸引了诸多行业人士,尤其是开发者们的关注。但在如我这般感性者眼中,我总觉得,如果说蒸汽机车代表了19世纪工业时代的机械美感,那么隐匿于城市一隅的庞大数据中心,无疑代表了21世纪信息时代的技术美感。

它们就像是海面下庞大的冰山底座,每个能够看见它的人,都算是窥探到了数字时代奥秘的幸运者。

下面就让我们以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为“入口”,一起潜入这座冰山。

1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华东数据中心是京东云第一个自建数据中心,总投资35亿。整个园区相当于19个足球场大小,是京东云骨干网络节点核心数据中心之一,可提供30万台的服务器安装和运营能力,存储能力不小于32EB,计算能力不小于128千万亿次每秒——简单来说,这里不但是京东技术能力的标志性输出,也是全国IDC项目建设的标志性样板。

而这座标志性样板,由4个规模相当的云数据中心模块以及1栋综合大楼组成。1号模块已于2016年初投产运营,现有业务包括京东云,京东商城,京东数科,宿迁市政府,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重要客户。

那么,这座数据中心有何技术特色?

其实很难用一篇数千字的文章,言尽一座数据中心的全部优势。而如果只让我提炼一个关键词,那么我选择:模块化。

嗯,若你读过凯文·凯利的《失控》,或者马特·里德利《自下而上》这类书籍,那么一定知晓“模块化生长”(Grow by chunking)之于这个世界的重要性。所谓模块化,就是指在制造复杂系统时,要把大系统拆分成若干个子系统(独立分装的模块),每个子系统又有各自的子系统——就好比人体,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人体,这些“模块”和“层级”之间有共通的运行规则,又有各自的独立性。

而这种模块式创新,如今被应用于技术领域。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就采用了全模块设计,这种设计的一大好处,就是能应对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满足不同客户的定制化需求。譬如其1号模块内部的数据机房和配电室也由相同的小模块组合而成,可根据使用需求灵活布置和调整模块内容。单个数据中心模块的建立面积为6万多平米,总机柜数1138个,分别布置在10个模块机房内,4个标准模(4KW),3个高密模块(8KW)2个网络传输间,和1个微模块(12W)机房,总能存放约4万5千多台标准服务器。

除了效率高,模块化设计还能避免局部差错对整体系统的干扰。随便举个例子,数据中心的模块机房采用冷热通道隔离的设计,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冷热空气不串联,降低能耗损失,地板下方高度为1.2米,由此建立成一个冷池,冷气由冷通道内出来,给服务器降温后,带走服务器热量后由上风回风口进入空调间,再由精密空调降温后输送到冷池内,由此产生一个空气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类似这种技术细节的考量,贯彻于整座数据中心。而如前所述,你很难用极短篇幅穷尽这里能够释放的所有潜能。总而言之,在安全可靠,网络连通,无忧运维等多个维度,华东数据中心都在践行品质保障。数据也显示,该数据中心可以达到99.99%的高可靠保障,网络连通性99.9%,灵活开放定制化服务,并且实现7x24无忧运维。

嗯,市场公平的一面是,只要你报以真诚,客户就还以信任——透过宿迁数据中心对数据资产的精心呵护,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京东云的高速增长。

当然,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在悉心打磨自身最长板的同时,京东云也在不断与其他科技巨头的最长板嫁接,在最快速度形成合力,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搭载了定制化第二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定制后的处理器在算力和安全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优化,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性能扩展,满足业务应用的弹性需求。

另外,定制的处理器还可支持英特尔傲腾?数据中心级持久内存(AEP),多核高主频设计满足了京东云高性能计算,大内存配置和高网络吞吐需求,提升了服务器的弹性可扩展部署能力,及时应对用户并发访问量激增状况,且显著提升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更高效稳定的业务支撑。

可以看出,京东云在为客户提供云上服务同时,也在底层数据中心基础架构上持续深耕优化。而围绕着云计算环境中对于计算,存储,AI和网络等重要维度,京东云与Intel完成了深层次的合作研发,也进一步为用户完成技术赋能。

2

当然,我一直觉得,将技术最快落地,是检验技术可靠性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华东数据中心投入使用三年来,已经承载了京东云的大量业务:譬如京东零售的部分业务,公有云对外售卖资源,京东云私有化产品JDstack服务,以及京东云鼎等多个业务都在华东数据中心有部署。

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7月,京东云智能数据中心电商平台上线,是国内第一家面向IDC领域的电商平台,并且价格透明,购买十分便捷。

众所周知,IDC机房一直被称作“互联网的心脏”。2018年,这颗心脏在中国可谓澎湃跳动,去年中国IDC业务市场总规模达1228亿元,同比增长了29.8%——可以预见,随着AI,5G,物联网等技术的日臻成熟,IDC的应用场景势必会进一步扩大,未来几年IDC业务也将保持持续上扬的趋势。

不过,还原到最真实的商业场景中,很多企业在采购IT基础资源时,还是会面临IDC市场信息分散,交付流程过于繁杂,服务质量飘忽不定等问题困扰。而京东云智能数据中心电商平台致力于将传统IDC行业的线下业务模式线上化运营,依托京东的电商基因和公有云技术能力赋能IDC行业,通过构建智能IDC电商平台和IDC联盟, 提供标准的一体化IDC资源与服务的线上选购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一站式IDC解决方案。

事实上,除了IDC电商平台,如今的京东云能够为不同客户提供全栈式,全频道,全场景,全生态服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京东云注册用户已超62万,合作伙伴超过2500家,其中华东数据中心就已拥有宿迁市政府,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重要客户。

更重要的是,全国范围内,京东云公有云目前已完成4区域,10可用区(华北北京,华东上海,华东宿迁,华南广州)的整体布局,另有数十个遍布全国的IDC设施。未来,京东云还将持续布局,自建数据中心,满足合作伙伴数据中心转型等多维度需求。

另外不妨顺便一提,倘若你是个技术控,那么足以让你感到兴奋的是,未来京东云布局全国的城市数据中心,除了能够解决客户传统的IDC需求外,还非常符合边缘计算的资源分布和离用户近的属性,通过利用城市节点作为边缘计算的载体,可以实现云计算与边缘计算之间的协同和互补。

事实上,作为一种确定性的未来,边缘计算的脚步正在加快。根据Gartner的预测,到2025年,有75%的企业生成数据将在数据中心或云之外创建和处理;另外40%的大型企业将在2021年纳入边缘计算原则(2017年这一比例是1%);同时,物联网和更具沉浸感的交互式用户界面,将推动30%的大型企业在2021年之前创建或使用边缘位置。

不难发现,除了深耕当下,京东云也在布局未来。

结语

其实早在几年前,业界就已达成共识:中国科技企业的新战场将向ToB一端转移,“未来十年将迎来一个toB业务爆发的时代”。

但在今天,通过对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的掠影,我更想重温另一句话:“新经济始于技术,终于信任”。

这是凯文·凯利许多年前对新经济时代下的一个经典判断,如今正愈发得到应验——尤其是在云服务领域,其与生俱来的“敏感”基因,让它注定成为一个关乎“信任”的行当。而可以看到,通过对客户一次次事无巨细的品质保障,京东云正在一次次夯实这种信任关系。

嗯,就像过去十年,“京东自营”四个字的价值认证,已在C端用户中深入人心,未来十年,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跨向浪潮之巅,京东也希望将“京东云自营”的品质认证,扎根在更多客户心中。

拭目以待吧。

作者:李北辰,独立撰稿人,国内数十家媒体专栏作家,曾供职《南都周刊》《华夏时报》《财经》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