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朋友圈被《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刷屏了,这篇文章报道了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课。16年来7.2万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高中教育,其中88人考上清华,大多数人都成功考取本科。
这块屏幕除了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给予人们希望,让大家觉得终于能够填补一直以来未能解决的教育鸿沟问题。
但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远程教学并不完美
远程教学并非新鲜事,早在十几年前,部分学校就用过这种教学方式,如今上网一搜,也能看到很多远程教育班,绝大多数都以网校的形式存在着。
但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具体教学效果依然令人存疑,因为在我看来,远程教学仅仅只是解决了教学其中一个环节而已,换句话说,成都七中的老师在授课能力真的强过禄劝中学的老师很多吗?就算确实如此,无法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的屏幕,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对于学生而言,课后辅导答疑、培养学习习惯、作业完成质量,这才能真正巩固教学质量,但显然网课无法帮助完成后续的内容。
其次,令人比较在意的是,这种直播教学方式在短期内是否能普及开?禄劝中学的例子主要还是依托于政府扶持+资本运作,一般的贫困学校是否有这样的资源和背书?或者我们换个问题:应该如何推进其他还没有直播授课的学校开展直播授课?
最后,我认为当下的远程教育很难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文中的高一女生面对成都七中的试卷,重复多遍“我没想到我这么差。”另外文章也提到,高一上学期,大部分直播班的学生完全跟不上七中的教学进度。
成都七中的试卷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而言的确太难,我认为直播班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施教,而不是一刀切地都采用成都七中的试卷。禄劝中学的老师可以将某些题目适当做一些简化或者替换,然后逐步增加难度,否则,上来就是难度超高的试卷,孩子们很可能自尊心受损,进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不过正如文中所说“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贫困地区的学生,最缺少的就是希望,这一点,这块屏幕确实做到了。
凋敝的乡村教育
远程教学真的可以填补教育鸿沟吗?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社会现状是:
很多偏远乡村的孩子们甚至都无法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无法参加高考,更不可能接触到这一块屏幕。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里显示:2016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2亿人,其中城区4756.6万人,农村地区(镇区+乡村)9485.78万人,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乡村学校经过并点撤校,却从55万所到10.64万所,一部分孩子从乡村到城镇中读书,但还有一部分学生直接放弃了。
很多人可能要问了,我们捐献的那么多的希望小学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都成为养鸡场了。
由于城镇化的推进,乡村里的学生越来越少,已经不足以撑起一个学校,但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因为距离和经济等原因,又没办法去镇里接受教育,只能主动放弃教育,彻底输在起跑线上。
同时,由于资源集中城市、农村条件艰苦等原因,优秀的年轻教师远离乡村,导致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在农村,我们会看到一个老师同时教授多门课程,甚至还要兼顾学生的生活起居。此外,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等专业背景的师资也严重缺乏。
乡镇经济差异逐步拉大,师资流失,学生数量减少,学校倒闭改养鸡场,然后恶性循环。
命运真的能改变吗?
高考状元熊轩昂曾经在接受采访地时候坦诚道:寒门难出贵子。
一部分贫困学生连肯德基麦当劳都没见过,另一部分学生却在洛杉矶、旧金山度过暑假。
可能有人拿文章中远程授课的成功举例:“16年来7.2万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高中教育,其中88人考上清华,大多数人都成功考取本科。”
但必须要明白一点,我国高校录取是按照百分比进行的,远程授课使部分学校升学率提升,那么必然有部分学校升学率下降,因此,升学率提升对某一个学校可能是好事儿,但对中国整体的教育而言,没有过多意义。
而且在直播课未普及的情况下,我认为远程授课其实是另一种“鸿沟”,同样省份,一部分学生享受到了,另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设施原因享受不到,依然没有解决起跑线问题。
所以说,只是发展技术手段,比如远程授课,但不增加高校教育资源,结果只能是加大高考竞争难度,却并不能解决寒门学子就学问题,治标不治本。
面对巨大的底层教育鸿沟和资源有限、两极分化严重的中国教育现状,直播教学只是杯水车薪,还有更多底层学子的命运在黑暗中,等待那根井绳,等待光明。
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这里是马路青年,老不正经青年人聚集地,也是一本面向青年群体的电子杂志。用独特的角度去挖掘当下流行的文化和现象,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元化视角进行解读,擅长用犀利的角度、一针见血的言辞戳破表相。
如果你觉得有点意思,欢迎来公众号找我唠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