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有个叫「隐形贫困人口」的词很火,指的是那些看上去生活滋润,实际上并不富裕的人群,我类比了一下,感觉职场里应该也有一个差不多的词——「隐形压力人口」,指的就是像我这样,平时在办公室嘻嘻哈哈,实际上压力山大的白领人群。
1
我和公司几位要好的同事之间有一个暗号:
手心向内,伸出两个手指朝对方勾两下,暗示对方出去抽根烟。
“走,来一根?”
每当办公室有人做这个动作,甭管手头有什么工作,暂且放下再说。几个人跑到楼梯间点上一根,吸纳,吐气,仿佛刚才工作上受的气都随着烟雾涌出而消弭,此刻的体内除了尼古丁,什么都不复存在。
同事老赵把这种行为称之为“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嘿,大家感觉还挺贴切。
有的时候,一天八小时班,我们能苟上十几次,黑暗的楼道里,几点火光忽明忽暗,我们胡乱地聊起来——
-诶,新来实习生长得挺好看。
-你那股票怎么样?今天大盘看起来还行。
-听说老张买房了,首付一百多万呢,啧,真看不出来!
-哪个老张?呵,就市场部那个,欠我顿饭钱还没给呢!
烟抽完了,意犹未尽,这时候有人又掏出烟盒:要不...再来根?
苟在楼梯间,已经成了我们每天上班为数不多的放松方式,有的时候哪怕不想抽烟,也会选择去楼梯间聊聊天,试图找到一些能帮助工作的全新灵感。
不止一次,老赵和我们在楼梯间正聊着,突然他一拍大腿,然后高喊着“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就冲出楼梯间,回到办公室开始十指如飞。
2
楼梯间不止有我们这样的烟民,还有漂亮的姑娘。
有一次我们推开楼梯间的门,看见一姑娘,看样子不是我们公司的,估计是同楼层其他公司的员工,就那么冷不丁地坐阶梯上看着我们发呆,面容姣好,脸上有泪痕,见我们来抽烟,没有表情,没有避让,就坐那儿一动不动。
我们一开始还拘谨,后来发现这姑娘完全是来cosplay空气墙的,也就继续自顾自畅所欲言,不知道谁聊到有同事在办公室放了个屁臭了一天,我们几个开始互相污蔑对方是始作俑者,这时听到有人噗嗤一笑,抬头一看,这才发现这姑娘正笑意盈盈盯着我们瞅。
我问她:笑什么呢?
她不回答,站起身拍拍屁股,走到我们跟前伸出手:来,给我一根。
我们几个大老爷们儿献殷勤似得递出自己的烟,她环视一圈选了南京,抽南京的哥们儿得意地朝我们看,这时候姑娘自言自语一句:“我前男友就爱抽南京,后来出轨了。”这句话可把抽南京的哥们儿给呛坏了。
递上烟,大家就是朋友了,看她抽一口呛两下的劲儿,看来是新手,我问她怎么在这坐着,她哼了一声,说“怎么公共场所只许你们来吗?小心我举报你们在这里抽烟!”
我们赶紧制止,说你既然已经和我们同流合污了,就不要再贼喊捉贼。她被逗乐了,我们又胡扯了几句,末了,她撇撇嘴导出实情:“年底KPI差了大半,感觉快被辞退了,特愁,想哭,又不好意思在办公室哭,就跑这儿来。”
嘿,还以为什么呢,不就是辞退嘛!
我们几个安慰了她几句,这时候活儿来了,我们赶紧作鸟兽散,也没留个联系方式,后来也再没看到她来楼梯间苟过。
抽南京的哥们儿按捺不住,同楼层挨个公司打探,衣冠禽兽的模样差点被当做推销员赶出大楼,但总算还是问到了情报,回来的时候,他神情怅然若失:“唉,人姑娘离职走了。”
3
在楼梯间苟着有一个好处,就是但凡楼上楼下有点什么声响,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我们在这里听过陌生人和家人通话,听过某老板畅谈几个亿生意,也听过其他公司的人抱团说自己同事坏话,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位楼梯间歌神。
有天我们正聊着比特币呢(谁也没买,就瞎聊),突然楼上传来歌声,一首许巍的《蓝莲花》——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的向往
天马行空的声音
你的心了无牵挂
我们几人不再言语,默默抽烟,听他唱完了全程,最后忍不住鼓起掌来。这时楼上楼下居然零零散散也响起了掌声!我们这才发现原来这么多人都正在楼梯间苟着呢,也不知道我们平常大声嚷嚷的那些关于经济形势的粗鄙之见是否也曾被其他人偷听去?那可太丢人了...
我正羞愧着,这时楼下有人大喊:“好听,歌神!再来一个!”
只可惜,歌神没有回复。
4
楼梯间,是职场小道消息的第一站。
裁员倒闭的悲剧,和白手起家估值千万的神话,是楼梯间点击率最高的传言。
我们这栋楼接待过不少互联网企业,有的来了几个月就倒闭,小道消息,楼上某某公司老总资金链断裂,公司倒闭不说,还欠了千万外债,不堪压力自杀身亡。
听到这种悲剧,我们除了默哀别无他法。
不知道这位老总是否也曾在压力山大的时候,一个人推开楼梯间的门,静静坐在阶梯上抽烟呢?
我的朋友骚涛是一位拥有五险一金的诗人,他常常说,生活的崩塌往往是从一条不起眼的裂缝开始的,所以,一旦发现那条裂缝,越早填补越好。
在他看来,苟在楼梯间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填补”行为。
骚涛喜欢把自己比作鲸鱼,把工作比作深海,工作久了,缺氧了,到楼梯间喘息换气。
自比鲸鱼实则110斤的排骨涛
可能很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事实上,楼梯间确确实实是许多白领工作场景的延伸,他们在会议室讨论问题,在工位上产出内容,在楼梯间释放压力。
在楼梯间与人交流又与在办公室与人交流截然不同,这里少了些遮掩,多了些自在,少了些迂回,多了些坦荡,大家来到这里,多多少少都有些难以启齿的苦闷和压力,心照不宣地借香烟、扯淡和发呆,释放那些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
5
2015年6月,北京正式实施控制吸烟条例。凡是带盖儿的建筑,都不能抽烟,违者罚款200。
我们这楼的烟民们一开始还算遵纪守法,一时楼梯间抽烟的人数量骤减,当时我们为了抽根烟还得跑到楼下。但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为了抽根烟上下几十层楼实在太蠢了,于是大家开始躲在楼梯间看着墙上“禁止吸烟违者罚款200”的标识胆战心惊地抽烟。
有一次我们正抽着烟胡侃呢,突然从楼梯上来一位扫地老伯,他拿着扫帚看我们,我们拿着烟头看着他,面面相觑,有一种做坏事被抓包的感觉。
老赵代表我们率先开口道歉:对不起,下次我们不敢了。
扫地老伯摆摆手:算啦,你们也不容易。
老赵事后常常颇有感慨地说:那一刻,我泪目了,有一种终于被人理解了的感觉。
我对老赵的感慨不予置评,反倒是另一件事让我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
我们当时抽的是七块钱一包白沙,而我分明看见,扫地大伯胸前揣着的,是十块钱一包的红塔山。
-End-
延展阅读
潜水员如果从深水直接上岸,会因压力改变,而罹患减压病(即DCS)。为了避免这种疾病,潜水员在完成深水作业后,会选择在潜水减压舱待一会儿,帮助身体适应环境。据悉,一次长达十几分钟的百米深潜水作业工作,需要长达6小时以上的减压过程。
马路有话说:
作为一名职场白领,你减压的方式是什么?
这里是马路青年,老不正经青年人聚集地,也是一本面向青年群体的电子杂志。用独特的角度去挖掘当下流行的文化和现象,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元化视角进行解读,擅长用犀利的角度、一针见血的言辞戳破表相。
如果你觉得有点意思,欢迎来公众号找我唠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