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待了3天之后,我只想一键回到北上广

“异地团圆游”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许多大城市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上这种新型团圆方式。

与单纯的一家人到某个地方旅游不同,一部分异地团圆是父母到子女所在的城市与他们团聚,这些城市往往都是一些大都市。

除了部分人是因为时间的原因无法回家,更多的年轻人表示,自己根本不想回去。不是因为怕折腾,而是渐渐讨厌那个叫做家乡的小城。

那些曾经吵着要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为什么又不想回小城市了呢?

每个不想回老家的年轻人家里至少有一个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的亲戚。在他们眼里,他们认为对的就一定是对的,他们经历过的事就是你也得必须经历的,他们不理解的想法就一定是歪理邪说。

女孩子多读书不如早点找个婆家实际,你那几千块钱的正版aj还不如几十块钱的地摊货实惠,注重饮食搭配就是矫情,裙子不过膝就是不要脸。

在他们眼里,只有公务员、警察、教师、银行职员这种传统职业才是正经工作,他们永远理解不了为什么天天玩电脑玩手机一个月能赚一万多。

特别是家里一些传统观念非常强的亲戚,更是会以长辈的身份和过期的鸡汤刚柔并济地让你接受他们的思想。

大城市里有很多亚文化圈,大多都能与主流文化和谐共生,只要你张得开嘴迈得开腿,你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

然而这在小城市里是不存在。你不可能在一座小城市里找到春熙路,也不可能在街上看到一家重回汉唐。

即使你不混各种圈,你的很多小爱好在小城市里也是不被允许的。你背着网球包走上一天,却找不到一个网球场;你穿着热裤去逛街,一堆中年大叔看得你头皮发麻;你染一头奶奶灰,你可能会被楼下大妈脑补出一整部完整的《回家的诱惑2》。

哪怕你只是长得比别人高一点,也会被别人盯得不自在。

小城市的年轻人流失很严重,缺乏新鲜血液的冲击使得主流思想和文化很固定,时间长了就难以再接受新鲜事物,也就逐渐变得不再包容。特别是那些与传统思想冲突很大的地方,有些小城市几乎是零容忍。

所以,你可以在大城市里施展个性,却不能在小城市里标新立异。

比起不包容和思想固化的小城市,高压和不稳定的大城市至少给了那些有想法的底层年轻人们一点希望。

真正构成城市的是它的市民,而不是混凝土建筑。在大城市待得越久就越能体会格莱泽这句话的含义。

或者说一座包容的城市并不是因为这座城包容,而是这座城里面的人包容。

北上广的外来人口比例在37%到41%之间,占了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如果算上没注册的占比会更多。也就是说,每三个与你一起挤地铁的人里至少有一个是外地人。在深圳,外地人口的比例更是可以达到70%。在这些被称作大城市的地方,外来人口已经逐渐成为这些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当地人再怎么不喜欢外地人,他们也必须接受与外地人共同生活的这个现实。

小城市稀少且相对固定的人口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当密切,谁和谁都可以攀上关系。小城市的圈子小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你下趟楼都有可能碰见10个熟人。

虽然在大城市里有关系也会非常好办事,但至少对于大部分人都能够得着的地方,还是能保证最基本的公平。而在小城市,特别是一些裙带关系或宗族势力特别强的地方,没有熟人你什么也做不了。

中国式人情社会的关系有多特别呢?外国人直接用guanxi而不是relationship来解释它。

在小城市,如果你想找个安稳的工作,进入体制内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体制内的岗位就这么多,不打好招呼您就是个陪跑的。

在这里,你可能经常被问到:“你是谁的关系?”

据调查,父亲在体制内工作的,子女进入体制内的工作的机会是67.49%,母亲在体制内工作,子女的机会会上升至82.57%。如果父母在体制外,即便子女拥有高学历,想要进入体制内的可能性也就只有50%左右。[1]这一数据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明明考得很好却会被关系户顶掉。

在这些体制内的单位,“萝卜招聘”的事情屡见不鲜。

“个人简历”式的招聘广告

2012年震惊全国的邵阳自来水公司纵火案,起因竟然是身为原职工的嫌疑人不满“外来关系户”抢了自己二女儿的编制。

体制外的工作一样不好找,在小城市,主要的工作类型就是销售、服务员、流水线工人。

某招聘网站安庆地区招聘信息首页,大部分都是销售岗

我楼下的小欣之前就是在东北老家卖保险的。在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的小城市里,他也有过月入上万的时候。

按照小欣的说法,他和他的同事的收入主要来自三部分:自己亲朋好友的积蓄,忽悠其他人扩大自己的团队以及这些人亲朋好友的积蓄。

为了早日入职,小欣给自己买了一份保险,觉得既能给自己增加业绩,又能以相对便宜的价格给自己一个保障。然而自己的存款毕竟有限,他开始频繁地向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们推销保险,就连下楼买个烤冷面,他都要借机跟老板推销一下。

后来,他发现自己出不了单了。自己的亲戚朋友都已经被自己忽悠的差不多了,能买的基本上都买了,再想给他们推销保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此时的他才发现,自己手底下一个陌生客户都没有,转介绍基本上也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这座城市,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卖保险的亲戚或朋友,想从他们那里得到单子非常困难。

不仅工作上需要找关系,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关系。

摇号买房需要关系

孩子上学需要关系

办低保也需要有关系

在小城市,没有关系的年轻人是感受不到温暖的。

小城市的安逸是以消费低级为代价的。

晚上10点,换好衣服化好妆,和朋友们去看某场电影的午夜场,然后再去夜店嗨一下是许多大城市年轻人的生活写照。即便在凌晨两点,海底捞的门外还是会排满很多人。即便你不是一个喜欢夜生活的人,各种游乐场、演出、密室逃脱、主题咖啡厅也足以满足你的需求。而这是大部分小城市无法体验的情景。

根据智联招聘与美团平台联合发布的《2019年中国白领夜间消费调研报告》,7成白领认为夜间娱乐休闲可减压,有6成的年轻人期待夜生活资源的改善。换句话说,除了自身消费能力和时间的限制外,大量年轻人处于有钱也没处花的状态。

这个中秋,许多大城市的夜间消费增速都有明显的提升。

同样是来自《2019年中国白领夜间消费调研报告》的数据,年轻人的夜间消费以餐饮和购物为主。然而在小城市,连这种原始的消费方式都无法得到满足。

小城市的娱乐活动简单到让许多年轻人崩溃,上世纪的游乐设施已经无法提起你花钱的兴趣。除了吃饭、唱歌、打麻将,就是上网,北方的男孩子们可能在加个洗澡。

而且很多活动最后都变成了喝酒。

小城市里由啤酒和白酒组成的酒局让人乏味。年轻人们只是学着父辈的样子拼酒劝酒,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喝酒。当一桌人硬着头皮灌完一瓶又一瓶酒,真正开心的可能只有饭店的老板。

有很多年轻人为了晋升、为了面子、甚至是所谓的交情,将开心的酒席变成一场场悲剧。

年轻人也喜欢喝酒。下班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小酌一杯,宣泄一下各种情绪,或者向朋友们宣布一些好事情是许多都市年轻人喜欢的社交方式。但这是很多人回到小城市后难以满足的生活。

小城市里也有很多酒吧,但是年轻人们并不喜欢去,因为总有一桌人会将酒吧喝出大排档的感觉。

漂久了,你就不再属于小城市了。

小城市里有思念自己的父母,这可能是很多北漂青年回家过中秋的唯一动力。对于很多在外闯荡的年轻人来说,除了几个很少联系的同学,老家再没什么朋友。作为独生子女长大的这批年轻人,家里除了长辈就是晚辈,而且亲人的数量也不可避免得越来越少。

即使联系上几个老同学一起出来聚一聚,你们除了一起回忆过去和聊聊现在的家庭跟工作,已经没有了共同语言。

更可怕的是,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你们的三观越来越不合,他们也渐渐变成了不再包容你的人。

没有人说话,没有事可做,再加上不被理解和接受,家人的关爱和轻松的生活给这些年轻人带来的舒适无法应对他们回到小城市后产生的的巨大心理落差,此时你会发现自己对那个叫做家乡小城市里只剩下对父母的而牵挂,安逸的生活的代价是无尽的孤独与寂寞。

同样是寂寞,为什么还要回去呢?

还是那句话,真正构成城市的是它的市民,而不是混凝土建筑。当你无法适应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无法与这座城的人相互理解,无法在此建立舒适的社交圈,也看不到什么希望,那么你就不再属于这座城,在这里你获得的只有无尽的寂寞。

*本文参考

[1]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07.《谁进入了体制内部门就业——教育与家庭背景的作用分析》.刘志国;James ·Ma

马路有话说:

在北上广漂着的年轻人们,十一你们还打算回家么?

这里是马路青年,老不正经青年人聚集地,也是一本面向青年群体的电子杂志。用独特的角度去挖掘当下流行的文化和现象,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元化视角进行解读,擅长用犀利的角度、一针见血的言辞戳破表相。

如果你觉得有点意思,欢迎来公众号找我唠嗑。

本文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