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养鲤鱼了?

作者Junzo Uchiyama准备测量从稻田中移走的普通鲤鱼。

据优睿科网站9月16日报道,一个由日本琵琶湖博物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英国诺维奇塞恩斯伯里日本艺术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分析新石器时代早期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鱼骨的体长分布和骨骼物种组成比后确定:中国河南省的鲤鱼养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200-5700年,比之前报道的早了数千年。

位于中国河南的贾湖,以很早时候就开始种植水稻、驯化野猪、开发发酵饮料、制作骨笛,以及书写文字而闻名。这段早期开发的历史,加上考古发现的大片水域,使贾湖成为了科学家心目中研究鲤鱼养殖起源的理想地点。

研究人员对从贾湖的鲤鱼化石中提取的588颗咽齿(这些化石分别对应于新石器时代的三个不同时期)进行了测量,并将鲤鱼的体长分布与在其他遗址发现的鱼骨以及日本松川村养殖的现代鲤鱼样本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前两个时期的鱼骨长度在鲤鱼成熟或接近成熟时呈单峰分布,而第三个时期(公元前6200-5700年)的鱼骨长度则呈双峰分布,一个峰值在350-400毫米,对应着鲤鱼的性成熟时期,另一个峰值在150-200毫米。

研究人员发现的鲤鱼体长的双峰分布与日本铁器时代朝日遗址(约公元前400年-公元100年)的记录相似。研究指出,在这样的鱼塘里,大量的鲤科鱼类在产卵季节被捕获,并被加工成腌制食品。与此同时,一些鲤鱼被留下来释放到人类控制的有限水域中自然繁殖,它们的后代依靠可利用的资源生长。在秋季,池塘里的水被排干,鱼被人类捕获,由于未成熟和成熟个体同时存在,鱼的体长分布出现了两个峰值。

研究人员发现,鲤鱼的大小并不是贾湖养殖鲤鱼的唯一证据。在东亚湖泊和河流中,鲫鱼的数量通常比普通鲤鱼多,但在贾湖发现的鲤科鱼类中,普通鲤鱼约占75%。这种不太常见鱼的高比例存在表明了中国人对普通鲤鱼的文化偏好,以及足够成熟的水产养殖业的存在。

研究人员在分析贾湖地区鲤鱼遗骸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数据,提出了史前东亚水产养殖发展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类在鲤鱼产卵季节聚集的沼泽区域捕鱼。第二阶段,人类通过挖掘沟渠和控制水位和循环来管理沼泽生态交点,让鲤鱼在此产卵,并捕获幼鱼。第三阶段涉及持续的人力管理,包括使用产卵床控制繁殖,使用鱼塘或稻田养殖鲤鱼幼体。

尽管贾湖地区的稻田尚未被确定,但鲤鱼养殖与湿稻农业的演化似乎是相互关联的,二者的共同演化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科界原创

编译:花花

审稿:西莫

责编:张梦

期刊来源:《自然生态与进化》

期刊编号:2397-334X

原文链接: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9/mpif-nss091619.php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界平台原创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