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则退的改革,从变革的角度看待苏联的解体原因

苏联整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都延续了沙俄的统治秩序,因此它并非大家认为的全新事物。而苏联的倒台,也与沙俄的毁灭有着相似的理由:迟缓的改革,错过了前进的最佳时机,最终轰然倒下。

一、不进则退的改革

在沙俄历史上,彼得大帝改革奠定了俄国的基本特征,然后包括叶卡捷琳娜大帝在内的四位女皇、尼古拉一世停止改革,醉心于旧制度,沙俄错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亚历山大二世被迫进行农奴制改革后,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停止改革,醉心于旧制度,沙俄错过第二次工业革命。

苏俄成立后,斯大林奠定苏联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后,勃烈日耶夫停止改革,沉迷于斯大林体制,世界变化日新月异,苏联停滞了整整二十年。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

1、赫鲁晓夫的全面微调

赫鲁晓夫被称为“ 社会主义改革第一人 ”。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战略决策是,把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要求放在第二位,只给予低标准的满足,以便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资源把国家高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斯大林政策将苏联资源利用到极致,赫鲁晓夫在现有框架下很难有进一步发展苏联的空间,于是在1953年开始 对现有的僵化体制进行了 全方位的小幅改革 。

他最有名的就是 农业改革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举措。农民生活艰难,农业短板是苏联乃至整个俄国历史的“阿喀琉斯之踵”。1952年农业产量仅比1928年增长6%,可见农业问题的严重性。

他提出垦荒和种植玉米。新增4000万公顷的土地,粮食问题大大缓解。但由于自然环境差,“玉米运动”失败了。

赫鲁晓夫的绰号是“玉米晓夫”

苏联政府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 ,把它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得到较大改善。

苏联农业终于取得了较快增长,但由于没有改革农业集体所有制,农民积极性没有得到释放,农业生产率低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政治上,取消了特供制度、领导终身制 ,平反冤假错案,为2000万人恢复名誉,并回归民主集中制的集体领导。

文化上,进行“解冻”,允许批评,消除个人崇拜。

军事上,裁军300多万人,这也引起了军队的极大不满。

值 得一提的是,赫鲁晓夫为解决人民住房匮乏的问题,新建住房,免费入住,让1/4(约5400万)的苏联人住进了新居。令当下的中国人羡慕不已。

五层的赫鲁晓夫楼,被戏称为火柴盒

赫鲁晓夫在位11年,改革11年 ,从1953年到1964年苏联的农业产值增长了70%,工业产值增长了1.8倍,更重要的是,他为僵化死板的苏联社会注入了一丝“自由化”气息 ,也被称为第一个真正考虑民众的领导人。

“ 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过得轻松。”——莫洛托夫,赫鲁晓夫的政敌

但他的改革停留在细枝末节的政策层面,没有碰触制度层面。其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尽管有着较大的局限性,但毕竟是进步的,却也因此触犯了既得利益者 。斯大林时代的官僚体制已经比较健全了,这些特权阶层几乎把控了苏联所有的经济命脉。当赫鲁晓夫在60年代明确表示“可以适当地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时,他们就万分警惕。

1964年,趁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之际,他的亲信发动政变,赫鲁晓夫被迫退休。

“ 你们这么做就证明我成功了!在斯大林时期,不会有人敢于反对最高领导人。至少这证明我将民主带到了苏联!”——赫鲁晓夫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我们不能苛求赫鲁晓夫做得更多。理想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进一步的突破只能留给后人。

2、令人心痛的停滞

苏联的落后,始于勃烈日耶夫。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植于勃烈日耶夫时期。

大家都知道,勃烈日耶夫是赫鲁晓夫的继任者,但他并不是最有资格的。政变参与者中,苏斯洛夫和谢列平最有威望,为避免党内分裂,便选择了折衷的勃烈日耶夫。

与18世纪依靠宫廷政变上位的女皇一样,勃烈日耶夫极力拉拢既得利益者,巩固自身权力。实行与赫鲁晓夫不同得基调来统治:要稳定而非改变,要秩序而非改革。

他首先提出“信任干部”的口号,竭力扩大官僚特权和领导终身制,政治体制陷入停滞和官员老龄化。

经济上,坚持“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政策的不变原则”,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投入大大减少。

文化上,结束“解冻”,禁止批评,克格勃的权力快速增长。

军事上,穷兵黩武,军费从1965年的326亿卢布增加到1981年的1550亿卢布,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14%(是美国2倍),约占财政支出的1/3以上。

勃烈日耶夫撤销了赫鲁晓夫的绝大部分改革,重新回到了斯大林时期。他如同沙俄的尼古拉一世一样,在专制制度下守了18年,几乎什么也没有做。

完美继承了斯大林时期的弊端 。 苏联的GDP保持世界第二,但苏联军事和工业的增长与人们消费品短缺并驾齐驱,农业短板愈加明显,经济活力逐渐下降。 五年计划不断下调目标,而且几乎每个领域都达不到预期。 

最值得注意的是,勃烈日耶夫时代最大的失败就是农业。1972年和1975年出现粮食歉收,1979-1982更是连续四年歉收,这成为苏联经济变化的转折点。

面对利益阶层不断扩大的特权和民众的日益困苦,依靠大量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勃烈日耶夫提供广泛的福利来安抚和满足民众。但是,这种治标不治本、寅吃卯粮的低劣方法注定不能长久,随着石油收入大幅下滑、经济越来越困难,福利制度越来越难以维持下去。

现在网上有不少人羡慕和吹嘘苏联那个时候的福利,却又对委内瑞拉的高福利嗤之以鼻,其实,这两者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勃烈日耶夫只是试图用表面措施和快速见效的方法来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只顾眼前稳定而不考虑国家长远发展。

1982年勃烈日耶夫去世,苏联进入两年的“病夫治国”时期,两任领导人都是老态龙钟而且病入膏肓,他们什么也做不了。利益集团就喜欢这样的领导人,越平庸越老身体越不好就越有利于他们控制和浑水摸鱼。

1965-1985年,整整二十年,苏联几乎没有任何进步的改革计划,社会按照制度惯性发展着,经济增长依赖能源出口,政治宽松和民生发展停滞不前,国家地位全靠军事和重工业死撑,官商不分、财长变行长,局长变CEO,专制体制积累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吃完老本后,留给了戈尔巴乔夫一个烂摊子。

专制体制下的国家发展,依赖于自上而下的资源调配和粗放型的人口红利, 无法激发生产积极性和经济活力,当国家潜力耗尽、经济达到天花板时,它无法将国家带到另一个高度。

到了80年代,国家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农业现状和产品质量令人沮丧,科技落后世界水平,民众生活出现普遍倒退,对政府和社会主义的信心出现动摇。

所谓不进则退,资本主义国家在七八十年代迎来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为核心的高科技革命,生产力大发展,在制度上以新自由主义取代福利主义,倡导市场化和全球化,彻底摆脱滞胀。

在专制体制纹丝不动的情况下,经济被“小国”日本超越,军事陷入阿富汗泥潭,此消彼长,人心浮动,苏共的执政合法性所剩无几。它亟需一场大改革。


二、亡羊补牢的改革

关于戈尔巴乔夫的是非功过,众说纷纭,足够出一本书。

“世界的英雄、俄罗斯的弃儿。”这是俄罗斯媒体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 俄罗斯民间多数人对戈尔巴乔夫表示漠不关心 ,而俄罗斯的当政者普京、梅德韦杰夫却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

“ 戈尔巴乔夫是俄罗斯民主奠基人、开拓者!”——普京

小编仅从改革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苏联问题的本质在于经济,当时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差距,已经无法掩盖了,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幻灭感。

苏联需要一场全面重大的经济改革,打破现有体制,才能重新起飞。但是,官僚阶层已经控制了国家经济,铁板一块。面对这种改革困境,1985年上位的戈尔巴乔夫,始终找不到应对之法。

他的改革与赫鲁晓夫一样,没有指导方针和长远规划,着眼于解决眼前的问题,急病乱投医,没有条理,难以形成新的利益阶层。与赫鲁晓夫不一样的是,苏联的经济在旧体制下已经没有增长空间,他没有退路。

刚开始,戈尔巴乔夫 仍寄希望于计划经济旧体制,制定了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核心仍是重工业。这种侥幸心理自然不会有效果。

然后在1987年,开始国企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激发生产积极性。官僚经济早已渗入苏联肌体,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就能解决的。

他又将改革重点放到政治领域。1988年,实施“开放性”的政治体制改革,放开舆论,奉行开明专制。

尽管初衷是好的,但所有这些改革几乎都没有效果 ,它无法改变畸形的经济结构,经济持续恶化,物价攀升,没有任何人从中受益,人群中弥漫着绝望情绪。

随着经济衰退和中央权威的下滑,阿拉木图事件、第比利斯事件、立陶宛独立,内部分裂的历史又重演了。当初加盟就是为了抱团取暖,当无利可图时,散伙就是个自然而然的事。

我们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做出了很大努力,在现有框架下极力腾挪,使国家摆脱停滞状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的弊端,不是修修补补就能解决的。

1990年,眼看着国家滑入深渊,戈尔巴乔夫孤注一掷,由社会主义改革过渡到激进的资本主义改革 。政治上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取消苏共的法定执政地位,经济上向市场经济过渡,文化上开放言论自由。

毫无疑问,这个改革计划是进步的、顺应民意的,这在一次公投中体现得最为明显:1991年3月,76.4%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 人们对这个国家仍然充满希望,改革若成功,将开创一个新时代。

它最大的问题就是,触动了整个保守派的根本利益,工人阶级的长期虚弱又无法为改革保驾护航。经济止不住地下滑。

1991年,趁戈尔巴乔夫度假之际,保守派发动政变,废除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人职位,为挽救旧体制作垂死挣扎,史称“ 八一九事件 ”。与赫鲁晓夫被迫退休如出一辙。

但是,旧体制彻底丧失民心,老百姓早就不站在他们这边了。军队倒戈,浩浩荡荡五万民众,聚集到政府大楼白宫,要求还政于戈尔巴乔夫,取消政变者的所有决议。三天后政变宣告失败。

叶利钦跳上坦克宣读《告全民书》,抵制政变

“八一九政变”基本上粉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所有努力,保守派与改革派相继失势,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民族主义者俘获了老百姓的心。

我们无法确认叶利钦当时的行为是不是投机,但当他站在坦克上时,军队不仅没人上去逮捕他,还纷纷倒向叶利钦。当戈尔巴乔夫出现在白宫时,人们高呼下台。当他逼迫戈尔巴乔夫签订停止苏共活动的命令时,人们一片欢呼。

戈尔巴乔夫无力回天

后面的事情经过大家就耳熟能详了。随着经济负增长和中央权威消失,如多米诺效应般,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苏联迅速解体。

当宣布苏联解体时,社会上没有动荡、没有打砸、没有游行示威,人们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人们或许觉得突然、可惜,但从未想过对之表示抗议

有很多人将苏联解体归因于戈尔巴乔夫的无能、叶利钦的挖墙脚,但背后的真正力量是广大的人民。布尔什维克的轻松上位,是人民选择了支持它。苏联迅速解体, 是人民选择了抛弃它,人民对这个政权已彻底失望,不愿再给它机会,这种失望与一战时的沙俄并无二致 。

而叶利钦的所为,不过是迎合了大部分人的想法,顺水推舟。他越顺利,就越能说明旧制度的腐朽没落,这与他的能力和手腕无关。他不过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没有叶利钦,也会有赵利钦 、王利钦 。

而戈尔巴乔夫,其实和明朝的崇祯皇帝很像,他们都想拯救这个国家,并且也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做出了很多的尝试。但是国家病入膏肓,在历史大势面前,他们的个人所为太过微弱,抵挡不住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成为悲情英雄。

2018年,在俄罗斯73周年阅兵仪式上,戈尔巴乔夫潸然泪下

三、俄罗斯的精神分裂

叶利钦深信共产主义是失败的,他迫切希望改革,引入市场经济、多党制和个人自由,将俄罗斯变成一个西式文明国家。

为了摧毁社会主义经济,他引入休克疗法,废除各种价格控制和国家补贴,实行私有化。从而创造一个能自我维系的市场系统。

但他激进的改革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私营企业迅速发展,琳琅满目的商品出现在俄罗斯;另一方面,国家虚弱,社会两极分化,GDP大幅下滑,通货膨胀高企。

其根源就出在他的激进改革忽略了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市场制度,私有化成为旧官僚和国际大鳄的饕餮盛宴,政府和民众一无所获。

到叶利钦执政后期,又开始强调社会稳定和追求中央权力的增长,放缓改革。

他没有像斯大林那样,为国家奠定一套基本制度,反而带来了无所适从。俄罗斯在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摇摆不定,政府和民众都没有获得更多。

这种西式与传统、秩序与自由、普世价值与民族主义自相矛盾的思维,构成了俄罗斯的“二重性质”:一个倾向于管理的前苏联,一个倾向于吸收西方规范的后苏联,这种传统二分法在普京的“国家越强大,个人越自由”的矛盾言论中不断得到体现。

普京摒除意识形态的束缚,奉行实用主义,试图走出“第三条道路”:将自由派个人主义与国家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他不断强调俄罗斯属于西方,但也坦率警告不要“盲目追求外国模式”。

结果是,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和文化上,俄罗斯都在成为一个双重国家。直到现在,俄罗斯依然在小心翼翼地摸索和塑造出一条稳定而独特的发展道路,尽管充满了不明朗,但这种混合模式正日益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至少21世纪之后的俄罗斯,在各方面都比90年代进步了。

这种更新但仍然脆弱而混乱的信心,与随之相伴的矛盾和不确定一道,决定着俄罗斯的历史走向。

其实,俄罗斯与一个东方大国在做同样的事:如何去实现专制传统与西方文明的无缝对接?目前来看,那个东方大国走在了前面,但正如朱镕基在一次演讲中所提到的: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看了俄罗斯这个国家。

小结

苏联将俄国 的专制传统发展到极致,带来了国家的巅峰时刻,同时也阻塞了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除了推倒重来,它似乎没有第二条路。

当我们对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赞赏有加和顶礼膜拜时,不应该忽视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负重前行和巨大牺牲。

当欧美的强大能为人类带来最先进的文明时,我们也应该思考苏联的称霸为人类留下了什么?是东西方的瑟瑟发抖,还是解放了无产阶级?是大规模核武器还是马克思主义?

回望过去,对于苏联解体,有一句俄罗斯家喻户晓的话:

“ 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就是没有良心;试图恢复过去的苏联,就是没有头脑!”

在如今的俄罗斯民调中,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回到苏联时代。

苏联模式已经落伍,它的解体不是历史倒退。连俄罗斯人自己都不觉得惋惜,倒是国内很多人为之可惜,仿佛俄罗斯倒了大霉似的,这就不知道是何居心了。